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昌都縣的意思、昌都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昌都縣的解釋

在西藏自治區東部,鄰接青海省,瀾滄江上遊紮曲與昂曲在境内彙合,川藏公路經過境内。舊名“察木多”,為西藏東部地區的重要城鎮。人口75萬(1993年)。古迹有绛巴林(昌都寺)、卡若遺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昌都縣(舊行政區劃名)

一、名稱釋義

“昌都”為藏語“ཆབ་མདོ”(拉丁轉寫:Chamdo)的音譯,意為“水彙合處”。“昌”(ཆབ)指水、河流,“都”(མདོ)指交彙、彙合,因縣境地處紮曲、昂曲兩河與瀾滄江交彙處而得名。該名稱直觀反映了當地“三河并流”的地理特征,屬典型的地貌命名法。

二、地理與曆史地位

昌都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今屬昌都市卡若區),曆史上是川、滇、青三省進藏門戶,素有“藏東明珠”“康巴腹地”之稱。作為茶馬古道樞紐,清代設昌都宗,1950年解放後始置昌都縣。其名延續藏語原義,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建制,設立卡若區,但“昌都”作為地域名稱仍廣泛使用。

三、文化意涵

在漢語語境中,“昌”字引申為興盛、繁榮(如“昌盛”“昌明”),“都”字可指都會、聚集地,漢語使用者常結合字面賦予“繁榮之城”的象征意義,與藏語原義的地理指向形成文化互文。

參考資料

  1. 地名釋義依據《中國地名辭源》(華夏出版社,2005年)藏語地名考釋通則;
  2. 行政區劃沿革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民政部編,2015年)西藏卷;
  3. 曆史文化背景綜合《西藏通史》(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年)茶馬古道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昌都縣是西藏自治區東部的重要行政區域,綜合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瀾滄江上遊,地處“三河一江”(昂曲、紮曲、色曲與瀾滄江)交彙處。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5460米,最低約3100米,屬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夏季溫和濕潤,冬季幹冷,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約477.7毫米。

  2. 曆史沿革

    • 名稱源自藏語“水彙合口處”,因縣城位于昌河與都河交彙處得名。
    • 漢魏時期稱“康”,元朝納入中央管轄,清末改土歸流設昌都府,1950年解放後于1959年正式建縣。
    • 曆史上是茶馬古道和川藏、滇藏公路交彙點,為藏東政治、經濟與交通中心。
  3. 人口與行政區劃
    縣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7.7萬(1993年數據),以藏族為主。轄1鎮、15鄉、259個行政村。

  4. 經濟與資源
    以農業為主,耕地8.5萬畝,草場964萬畝,森林382萬畝。特産包括蟲草、貝母等藥材,以及鹿角、麝香等資源。著名古迹有卡若遺址(距今4500年)和昌都寺(绛巴林)。

  5. 文化意義
    昌都縣象征藏東的繁榮發展,素有“雪域江南”之稱,反映其在西藏曆史與文化交流中的樞紐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行政區劃變遷或古迹詳情,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6)。

别人正在浏覽...

艾猳艾蒳柏谷山白親拔難半月刊襃衣冰心畢壤逼窄剗盡車馬骈阗吃喬赤支沙愁霖川砥對比度诽戲封戎封夷敷芬服馴鼓詞汗法嘩楞棒慧藏護旗胡支對澗道監官鍵盤儉以養德嬌嬌徼靈金阊筋鬥雲金聲玉振恐動跨蹍拉忽老外龍犀露滴偻背貓眼面黃肌瘦廟攻明侯逆蕃排水量陪禮烹小鮮薲草暴衣清雨擡價頭會頭下校證下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