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錢的别稱。相傳 貞觀 年間, 岑文本 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于牆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岑文本》。後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古文錢》:“昔有錢精,自稱上清童子。”
“上清童子”是一個具有文化典故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上清童子”是古錢的别稱,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這一名稱源于唐代志怪小說《博異志·岑文本》中的故事,後逐漸成為錢币的雅稱。
據唐代谷神子《博異志》記載:貞觀年間,岑文本避暑山亭時遇到一位自稱“上清童子元寶”的少年,其衣着輕細如銅錢材質。少年離開後,岑文本在牆下掘得一枚古錢,方悟“上清童子”為銅錢化身,“元寶”為錢币銘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錢精自稱上清童子”,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說法。
如今該詞多用于考據古代錢币文化或文學賞析,例如研究唐代志怪小說中的貨币符號體系。
《上清童子》是指道家神仙中的一位,常被描繪成一個長發披肩的美少年,身上穿着青衫,手執道符。他在道教中被尊奉為衆神中的高級神,擁有許多神奇的法力。
《上清童子》的拆分部首是“一”、“口”和“女”,其中“一”是上下結構的主體部分,表示上坐下立;“口”表示童子的口形;“女”表示童子的性别特征。整個詞共有6畫。
《上清童子》一詞源于道教中的神話傳說,上清童子是《道德經》中的道德信仰形象之一。在繁體中,上清童子的寫法為「上清童子」。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上清童子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上」的上面的點是由兩個點組成的;「清」的上部分是一個斜形的橫線;「童」的下半部分曲線稍微向左彎曲。
1. 他研習道家的《上清童子經》,希望能夠得到神靈的庇佑。
2. 在民間信仰中,人們常常請上清童子賜福保平安。
上清宮、上清觀、童子神、清童子、上清靈官
道童、仙童、神童、靈童
老人、大人、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