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六分之一。《周禮·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鄭玄 注:“逆,猶卻也。築此四者,六分其高,卻一分為閷。” 賈公彥 疏:“卻牆六分者,六分其高,去一以為閷,假令高丈二尺,下厚四尺,則於上去二尺為閷。”
(2).謂六分長,一寸的十分之六。《漢書·律曆志上》:“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法矩,高廣之數,陰陽之象也。”
(3).謂十分之六。《晉書·傅玄傳》:“又舊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施行來久,衆心安之。”
(4).謂分為六等份。 唐 陸龜蒙 《正月十五惜春寄襲美》詩:“六分春色一分休,滿眼東波盡是愁。”
“六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及使用場景:
六分之一
指整體分為十份中的六份,或特指六分之一的比例。例如《周禮·考工記》提到“逆牆六分”,指城牆高度的六分之一需削減()。
長度單位
古代度量中,“六分”為一寸的十分之六(約1.8厘米)。《漢書·律曆志》記載竹制量具“廣六分”()。
比例關系
表示“十分之六”,如《晉書》中描述官民分成比例:“官得六分,士得四分”()。
六等份劃分
将事物均分為六部分,如古代祭祀或建築中的分配方式()。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查閱《周禮》《漢書》等文獻原文。
《六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将某物分成六等份或将時間分成六個部分。
《六分》的拆分部首是“八”,共有六個筆畫。
《六分》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卷三十一·孟子荀卿列傳》:“三者既不道,是古之所以棄而不論者也。故孟子曰:‘古之學者為人師者散習之,散習之則六一去之。’”此處的“六一去之”即指将人們學習的知識分成六個等級,棄去其中不合理部分。後來,人們将這個概念簡化為“六分”。
《六分》的繁體寫法為「六份」。
在古時候,漢字“六分”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為「六份」、「六份之一」或「六分之一」。
1. 這個蛋糕切成六分,每個人都能嘗一塊。
2. 他将一天的時間六分,每個時段都用于不同的學習任務。
3. 這本書是按照六分法寫成的,每個章節都有不同的主題。
六分之一、六分儀、六分器、六分之五
将某物分成六份:切成六塊、六等分、六分為二
将時間分成六個部分:六個時段、分六段時間、分為六份
六分之一的反義詞:六倍、六合一
将某物分成六份的反義詞:合并、整合
将時間分成六個部分的反義詞:整個、整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