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些動物及其肉類的氣味。 漢 張衡 《南都賦》:“蘇蔱紫薑,拂徹羶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花姑子》:“然偎傍之際,覺其羶腥,心疑有異。”
(2).泛指魚肉類食物。《漢武帝内傳》:“勤齋戒,節飲食,絶五穀,去羶腥。” 唐 杜甫 《贈李白》詩:“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3).比喻利祿或市俗的生活。 唐 陸希聲 《山居即事》詩:“不是幽栖矯性靈,從來無意在羶腥。” 宋 蘇轍 《和王適寒夜讀書》:“一從慕羶腥,中棄如弊屣。”
(4).舊時用以比喻其他民族對 漢 族的入侵或統治所造成的影響。 唐 杜甫 《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凡三十韻》:“華夷相混合,宇宙一羶腥。” 宋 張孝祥 《六州歌頭》詞:“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羶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 xīng,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本義:動物肉類的氣味
指某些動物(如羊、魚等)及其肉類的特殊氣味。例如:
引申義:泛指魚肉食物
代指葷腥類食物,常與素食對比。例如:
比喻義:利祿或世俗生活
用于批判對功名利祿的追逐或市儈風氣。例如:
曆史語境: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舊時漢族對北方遊牧民族飲食習俗或政權的貶稱,含文化偏見色彩。
現代使用建議: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需注意其第四種含義帶有歧視性,當代語境中應謹慎使用。
《羶腥》是一個形容詞,意為腥臭且狼藉、肮髒的。通常用來形容事物或環境的惡劣、肮髒或令人讨厭的特征。
《羶腥》的拆分部首是羊(維基部首:⺶)、月(維基部首:⺼)和肉(維基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羶腥》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用來描繪彌漫着污濁氣息的環境和道德敗壞。後來,《羶腥》逐漸被用來形容其他令人讨厭、惡劣的情況。
《羶腥》的繁體字為「羶膌」,兩個字的外形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羶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有「羶」和「酂」,都有着相同的讀音和意思。腥的古代寫法則較為穩定,一般是「膌」。
1. 這個垃圾場散發着鳥獸不敢近的羶腥氣味。
2. 污水傾瀉入河中,使得整條河流變得又髒又羶腥。
1. 無羶腥: 不髒不臭、清新宜人的。
2. 羶腥撲鼻: 指氣味極惡臭,令人難以忍受。
1. 惡臭:指令人讨厭或難聞的氣味。
2. 肮髒:形容不潔淨、污穢。
1. 芬芳:指香氣撲鼻、pleasant smell。
2. 香噴噴:形容香味濃郁、令人垂涎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