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個人的恩惠。《商君書·錯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功立而富貴隨之,無私德也。” 宋 王安石 《周沆右谏議大夫制》:“朕率是道,進退百官,故于邇臣,無有私德。”
(2).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現的道德品質。 清 陳天華 《絕命書》:“其尤不肖者,則學問未事,私德先壞。” 魯迅 《書信集·緻章廷謙》:“ 中國 文人的私德,實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一動也不敢動。”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 黃先生 說:‘我們先看看裡頭寫的是什麼,不必講私德了。’”
私德是指個人在私人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主要涉及個人品德、修養及日常行為,與“社會公德”相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私德強調個人内在的品德修養和自律,包括誠實、寬容、友善等品質,以及處理家庭關系、鄰裡交往等私人事務時的道德要求。其核心在于自我約束和内在道德标準的踐行,例如維護家庭和諧、尊重他人隱私等。
私德包含以下方面:
私德是道德體系的基礎,良好的私德能促進社會信任與和諧。例如,個人誠信有助于減少公共領域的欺詐行為,家庭美德則間接影響社會穩定性。
私德與公德雖範疇不同,但并非完全割裂。例如,公衆人物的私德問題可能影響公信力,需辯證看待二者的聯繫。
總結來看,私德是個人道德品質的體現,需通過日常行為積累,并與公德共同構成完整的道德體系。
私德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它涉及個人的言行舉止、行為準則、道德操守等方面。
私德的拆分部首是“示”和“彳”,共有9個筆畫。
私德一詞最早見于《爾雅》中的釋詞,意思是“私下的行為和品行”。隨着社會的發展,私德逐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個人生活中倡導的道德規範。
繁體字“私德”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私德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但可能存在一些細微差别。
1. 他的私德非常高尚,不管在公共場合還是家庭中,他都一直表現得非常體面。
2.缺乏私德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和争議。
個人私德、公共私德、社會私德。
個人道德、個人修養、個人品德。
公德、集體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