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賜予。《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給賜刀杖尋即遣之。”《宋史·職官志五》:“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
“給賜”是古漢語中表示授予、賞賜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給”指供給、交付,“賜”指上對下的恩賞,二字連用強調自上而下的物質授予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給予賞賜”,特指君主對臣民的物質恩賞。
二、文獻出處 該詞始見于《周禮·天官·大府》:“凡式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凡邦之賦用,取具焉。歲終則以貨賄之入出會之。”鄭玄注:“謂給賜之餘。”此處指國家財政結餘用于賞賜的專項經費。
三、近義辨析 與“賞賜”相比,“給賜”更側重制度化的物質分配。《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多用于描述軍功犒賞、災荒赈濟等官方行為,如《漢書·文帝紀》記載“給賜孝者帛人五匹”即屬典型用例。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在曆史文獻解讀、古裝劇台詞創作等領域仍有使用價值。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條,建議在涉及古代制度描寫時酌情使用。
“給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表示上級或君主向下級或臣民贈予物品、權力、封號等的行為,強調自上而下的恩惠。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宋史·職官志》或佛教經典《百喻經》。
飽飯抱椠懷鉛八儒悲東門北門鎖鑰鼻頭出火逋留不蒙嘗味陳編車書怆地呼天瓷漆從義郎翠旗打謾評跋大排帝德端量頓刃翻把煩滿風鎬府分福壽無疆公假官獄詭秘毫牦黃縢歡燕護炕堅決鈞材款曲周至廉車良守戀情栗主亂族陸衢鹿塞毛尾獰厲磬地穹形棄靸屈首僧盟湯豬譚燕陶暑拓印推挹兔齧委離婑娜悟發飨日線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