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尾毛。 唐 陸龜蒙 《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複示榮唱》:“大可罩山嶽,微堪析毫氂。”
同“ 毫釐 ”。喻極細微。《漢書·郊祀志下》:“曠日經年,靡有毫氂之驗。”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故毫氂之失,有千裡之差。”參見“ 毫釐 ”。《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氂。”參見“ 毫釐 ”。
“毫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本義
指獸尾毛,如唐代陸龜蒙詩句“微堪析毫氂”即用此意。其中“牦”通“氂”,原指長毛,後引申為細微之物。
引申含義
同“毫厘”,比喻極細微的事物或極小的量度。如《漢書》記載“靡有毫氂之驗”,葛洪《抱樸子》提到“毫氂之失,有千裡之差”,均強調細微差異帶來的重大影響。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毫牦”,多被“毫厘”替代,但在引用古籍或強調文學性時仍可見。其結構可拆解為:
需注意:該詞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推薦用“毫厘”作為規範詞形。
《毫牦》是一種藏族傳統的樂器,也稱為“毛索”或“毛闊”。它通常由長約1.5米的竹子制成,有長短不一的細管,每個管都裝有一根吹管。
《毫牦》的拆分部首是“毛”和“牛”,分别表示毛細和牛。”毫牦“的筆畫總數為14畫。
《毫牦》的繁體字為「毫犛」。
在古時候,漢字《毫牦》是以圖形表達方法寫成的。《毫牦》的古字形為一個“虍”字,上方加一橫,下方加一橫,左右兩邊各加兩個垂直線表示長管,形象地描繪出了樂器的樣貌。
1. 他手中的《毫牦》吹奏得非常動聽。
2. 藏族傳統音樂中常常用到《毫牦》這種樂器。
1. 毫牦手藝:指制作《毫牦》的技藝。
2. 毫牦樂團:指以《毫牦》為主要樂器的樂團。
3. 毫牦演奏:指使用《毫牦》進行音樂表演。
藏族樂器、毛索、毛闊
其他種類的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