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德的意思、帝德的詳細解釋
帝德的解釋
天子的德性。《呂氏春秋·古樂》:“ 帝舜 乃令 質 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後漢書·宦者傳論》:“其後 弘恭 、 石顯 以佞險自進,卒有 蕭 周 之禍,損穢帝德焉。”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明武宗遺事》:“ 明武宗 皇帝,亦一代英主也,惟好嬉戲,有虧帝德。”
詞語分解
- 帝的解釋 帝 ì 宗教徒或神話中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上帝。玉皇大帝。 君主:帝王。皇帝。稱帝。帝制。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帝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天子的德行,後也泛指君主的品德和治國能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帝德”由“帝”(皇帝)和“德”(德行)組成,最初專指皇帝的道德修養與治國才能,後擴展為泛指君主的德行。其核心是強調統治者需具備高尚品德,以德治國。
二、曆史與用例
-
古籍記載
- 《呂氏春秋·古樂》提到:“帝舜乃令質修《九招》……以明帝德”,表明舜帝通過禮樂彰顯自身德行。
- 《後漢書》中批評宦官“損穢帝德”,強調君主德行對國家的影響。
-
思想内涵
儒家經典《道德經原旨》提出,帝德需包含愛民之心、執政為公、崇儉知足等品質,主張以德化民、正己正人。
三、使用場景
- 曆史評價:如《客窗閑話》評價明武宗“好嬉戲,有虧帝德”,指其德行不足。
- 治國理念:常與“仁政”“禮法”關聯,如“德法兼施”的行政管理思想。
四、總結
“帝德”是中國古代對君主道德标準的凝練表達,既包含個人修養,也涉及治國能力,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帝德(dì dé)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皿(mǐn)和從(cóng),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帝王,代表着高尚的品質和統治者的權力。在繁體字中,帝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帝德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但仍然傳達了相似的含義。以下是一個關于帝德的例句:他以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展現出了真正的帝德。帝德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例如帝德之才、帝德之德等。近義詞可以包括威嚴、威信和權威,而反義詞可能是平庸、低質或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