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拓印的意思、拓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拓印的解釋

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圖畫。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 劉鹗 死在 新疆 後,所遺甲骨,一部分失掉,一部分為 羅振玉 所得。後來 羅 就所得甲骨上面的文字再拓印成書,從此引起了一般人研究的興趣。” 王西彥 《古屋》第一部四:“而在這位主人的書桌上,又是一堆滿坑滿谷的拓印古碑,看來這是作為臨模之用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拓印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傳統技藝,其解釋可從曆史、技藝流程、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展開:

一、基本定義與讀音

拓印(讀音tà yìn)是将紙張覆蓋在石碑、器物或雕刻表面,通過捶打、施墨等步驟,複制文字或圖案的工藝。傳統材料以宣紙和拓印蠟為主,部分特殊線條使用石墨與油的混合物。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制作,後逐漸發展為獨立技藝。
  2. 鼎盛:唐代成為重要印刷技術,用于保存金石文獻,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三、技藝流程

  1. 紙張處理:将堅韌薄紙浸濕後敷于石碑表面,用刷子敲打使紙嵌入凹痕。
  2. 施墨複制:待紙張幹燥後,用墨均勻拍刷,揭下後形成黑底白字的拓片。

四、文化意義與現代應用

  1. 文化價值:是傳承金石文字、書畫藝術的核心手段,被譽為“自然之美的見證”。
  2. 現代延伸:除文物複制外,也用于車輛識别碼拓印(如發動機編號);在語言中引申為“模仿效仿”之意。

五、相關誤區

部分資料提及讀音為“tuò yìn”,實為誤讀。權威詞典及非遺文獻均标注為“tà yìn”。

若需進一步了解拓印的具體案例或非遺保護現狀,可參考、6中提到的文化活動及碑刻實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拓印:了解其意義和構成

拓印(tuò yìn)一詞由“拓”和“印”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拓”字,拆分部首為“手”,筆畫為5劃;

“印”字,拆分部首為“卩”,筆畫為9劃。

拓印的來源和繁體字

拓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使用拓片的方式來複制碑文、印章等重要物品。這種技術就是拓印。

拓印的繁體字為「拓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拓印」為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

“拓”字的古代寫法為“拓”,拆分部首為“手”,筆畫為3劃;

“印”字的古代寫法為“印”,拆分部首為“卩”,筆畫為9劃。

拓印的例句和組詞

例句1: 他用拓印的方法将古書上的文字傳世。

例句2: 拓印技術可以保護文物的原貌。

組詞: 拓印技術、拓印博物館、拓印本。

拓印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拓片、印刷。

反義詞: 拓印的反義詞目前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