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哥德巴赫猜想的意思、哥德巴赫猜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哥德巴赫猜想的解釋

①數論中著名難題之一。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每一個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每一個不小于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實際上,後者是前者的推論。兩百多年來,許多數學家孜孜以求,但始終未能完全證明。1966年,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簡稱“1+2”。這是迄今世界上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佳成果。②報告文學。徐遲作。1978年發表。數學家陳景潤從小酷愛數學。進入廈門大學數學系後,他又與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結下了不解之緣。“文化大革命”中盡管遭到批鬥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埋頭鑽研數學,終于完成了被國際數學界所公認的“陳氏定理”。作品文筆華美,富于哲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著名未解難題,由德國數學家克裡斯蒂安·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核心内容為:每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如4=2+2,6=3+3,8=3+5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内容

  1. 原始表述
    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兩個猜想:

    • 強猜想:任何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
    • 弱猜想:任何不小于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
      現代數學中,通常以歐拉重新表述的版本為主流:任一大于2的偶數均可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
  2. 數學符號化表示
    對于任意偶數 ( n )(( n>2 )),存在素數 ( p ) 和 ( q ),使得: $$ n = p + q $$


曆史與研究進展


科學價值與影響

  1. 推動數論發展:猜想催生了篩法、圓法等多種數學工具,深化了素數分布的研究。
  2. 跨學科啟發:幾何化視角(如的“Goldbach圓”)嘗試将數軸對稱性與素數分布結合,拓展了研究維度。
  3. 哲學意義:其簡潔性與難解性反映了數學中“形式簡單”與“内涵深邃”的矛盾,成為科學哲學讨論的經典案例。

示例與驗證


哥德巴赫猜想以簡潔的表述挑戰了人類對素數本質的理解,其研究曆程體現了數學探索的艱難與魅力。盡管尚未完全解決,但相關成果已深刻影響了數論及其他數學分支的發展。如需進一步了解驗證方法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代碼實現)和(完整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其猜想的主要内容是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分解為兩個質數之和。這個猜想最早由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因此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哥德巴赫猜想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己」,其中「口」的拆分部首是「囗」,而「己」的拆分部首是「巳」。根據筆畫計算的話,「哥」是8畫,「德」是9畫,「巴」是7畫,「赫」是9畫,「猜」是12畫,「想」是13畫。

來源

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問題源自數論領域,而其名稱則是以提出者哥德巴赫命名。這個猜想在1742年被哥德巴赫寫信給著名的瑞士數學家歐拉,隨後逐漸引起了數學界的廣泛關注。

繁體

哥德巴赫猜想的繁體寫法為「哥德巴赫猜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對于「哥德巴赫猜想」這個詞的寫法可能存在變化,因為這個猜想是在清代康熙年間提出的。可能由于漢字的演變,古代寫法未必與今天相同。不過,我們無法準确地知道古代對于這個詞的寫法是怎樣的。

例句

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尚未被證明或推翻。

組詞

哥德巴赫證明、猜想、質數、分解、數論

近義詞

哥德巴赫猜測、哥德巴赫問題、哥德巴赫猜想定理

反義詞

證明成功、反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