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緼韍的意思、緼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緼韍的解釋

古代祭服上的淺赤色蔽膝。《禮記·玉藻》:“一命緼韍幽衡。” 鄭玄 注:“韍之言亦蔽也。緼,赤黃之間色,所謂韎也。” 孔穎達 疏:“他服稱韠,祭服稱韍……以蒨染之,其色淺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緼韍(yùn fú)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一種服飾部件,特指以赤黃色麻布制成的蔽膝,屬于周代禮衣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義可從形制、象征及使用場合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形制特征

  1. 材質與顔色

    “緼”指赤黃色麻布(《說文解字·糸部》:“緼,绋也”),引申為赤黃間色;“韍”即蔽膝,系于腰帶垂于膝前(《釋名·釋衣服》:“韍,蔽膝也”)。緼韍以染為赤黃色的粗麻制成,區别于天子朱韍、諸侯黃韍,屬士階層禮服用飾。

  2. 禮制等級象征

    據《禮記·玉藻》載,韍色嚴格對應身份:“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緼韍為士一級初次受命時的佩飾,赤韍則為大夫所用,體現“以色明秩”的禮法秩序。

二、文化内涵與功能

  1. 德政隱喻

    《白虎通義·绋冕》釋:“韍者,蔽也,示不忘古。”麻質蔽膝象征士人當守質樸之德,赤黃間色喻示調和陰陽的治國理念,承載“以衣載道”的儒家倫理。

  2. 祭祀功能

    緼韍主要用于祭祀、朝聘等典禮。《周禮·春官·司服》載“士服玄端裳,佩緼韍”,與玄端服搭配形成完整禮服體系,彰顯“敬天法祖”的儀式神聖性。

三、曆史演變

東漢鄭玄注《儀禮·士冠禮》稱:“周制,韍色隨命數異。”緼韍作為周代禮制符號,隨秦漢衣冠制度改革逐漸消失,但其“以色辨等”原則仍影響後世品色服制度。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緼韍"詞條
  2. 《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鄭玄注
  3. 《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陳立校注
  4.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賈公彥疏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緼韍”一詞,目前可考的資料有限,但結合古代文獻和字義分析,可推測其含義如下:

  1. 字義拆解

    • 緼:多音多義字,讀作yùn 時指亂麻或赤黃色;讀yūn 時通“氲”,表氣韻;讀wēn 則指赤色。
    • 韍(fú):古代祭祀或禮儀中系于衣前的蔽膝,多用熟皮制成,不同顔色和材質代表不同身份等級。
  2. 可能的含義
    綜合兩字,“緼韍”可能指用赤黃色麻布或皮革制成的蔽膝,屬于古代士大夫或較低階官員的服飾配件,與高官所用的“朱韍”(紅色蔽膝)形成對比。例如《詩經·小雅》中提到的“赤芾”即類似形制。

  3. 需注意的疑點

    • 該詞在古籍中較為罕見,可能為生僻詞或存在書寫變體(如“韎韐”或“縕韍”)。
    • 若為“韎韐”(mèi gé),則指染成淺赤色的蔽膝,常見于士人祭服()。

建議:若需更精準的解釋,請提供具體出處或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班賀寶牀八一起義标定車程車湊成夜赤韨抽打村漢東籬樂府嘟嘟響富家鈎攝桂花餅國副憨聲憨氣喝命荒惑壺關老鸠鹄狷笃具言口内扣砌枯波朗寤涼快練色遼濶黧老犁生骍角六兒渌醑戮勇貿名囊縮難為溺尿磻溪叟偏險剖析清湯寡水囚拘七羽啟足仍雲少裆無系神膏石谼仕籍時君私乘歲俸綏徕土封柝汲完好微脈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