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舊惡。 唐 陸贽 《請釋趙貴先罪狀》:“蓋以圖霸王者,不牽於常制;安反側者,罔念於宿瑕。” 前蜀 杜光庭 《李仇中丞本命醮詞》:“三官落罪簡之文,五帝削災妨之籍,臣宿瑕蕩滌,積釁銷平。”
“宿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宿瑕”指舊惡,即過去遺留的過錯或罪責。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對曆史過錯的寬恕或消除,常見于古典文學或宗教文本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
宿瑕(sù xiá)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有着不可挑剔的瑕疵或缺陷,意思是指長期潛伏的隱藏缺陷或錯誤。
宿瑕的部首是宀,表示與住宿、家有關;瑕的部首是玉,表示與玉石有關。宿瑕共有16個筆畫。
宿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後漢書·盧蒲傳》:“稽首空室,懷易宿瑕,言不怨天不尤人也。”這句話用來形容盧蒲的品行。
宿瑕的繁體字為「宿瑕」,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宿瑕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它的意義和結構。例如,文獻中記載的古代寫法有「督蒿」、「素亥」等。
1. 他是個守規矩的人,在工作中不容許有任何宿瑕。
2. 這幅畫的畫面精美,但細心觀察會發現一些宿瑕。
清宿瑕、瑕不掩瑜、棄瑕取用
長期缺陷、舊疾、老毛病
完美無缺、無瑕疵、完好無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