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被遺棄的人;廢人。《老子》:“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漢 賈誼 《新書·春秋》:“君亦使君之貴優,将君之愛鶴,以為君戰矣。我儕棄人也,安能守戰?” 明 歸有光 《聖人之心公天下》:“彼世之瞽者、刖者、宮者,莫不以為棄人也。” 清 尤侗 《南陳北李》詩:“ 南京 有一 陳 ,太學無棄人; 北京 有一 李 ,太學多端士。”
(2).指因罪被流放的人。《管子·問》:“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尹知章 注:“棄人,謂有過不齒,投之四裔者也。”
(3).遺棄人才。《左傳·昭公元年》:“ 莒展 之不立,棄人也夫!人可棄乎?”
(4).失去人心。《國語·晉語一》:“今不據其安,不可謂能謀;行之以齒牙,不可謂得人……棄人失謀,天亦不贊。” 韋昭 注:“行之以齒牙為棄人,不據其安為失謀。少族多敵,故天不贊助。”
“棄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因能力不足、地位低下或道德問題而被社會或他人抛棄的人。例如《老子》中提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強調聖人不放棄任何人。
古代指因犯罪被放逐至偏遠地區的人。如《管子·問》中記載“棄人”為“有過不齒,投之四裔者”。
指忽視或浪費人才的行為。例如《左傳·昭公元年》批評莒國不立賢才,稱“棄人也夫”。
表示統治者或領導者因失德而喪失民衆支持。《國語·晉語一》提到“今不據其安,不可謂能謀”即暗含此意。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老子》《左傳》等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棄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抛棄、遺棄、不再關心和照顧他人。
部首和筆畫:棄字由左邊的“弓”部分和右邊的“弔”部分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棄人》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漢語。在古代,如果一個人被家人或朋友抛棄、不再照顧或關心,就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繁體:《棄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棄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棄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上面還有一個“一”字,即“㑹”。
例句:他被親人棄人在外,過着孤獨的生活。
棄人無情、棄暗投明、棄舊圖新、棄之可惜、棄如敝屣。
遺棄、抛棄、離棄、抛棄。
照顧、關心、呵護、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