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膏。古代調味八珍之一。《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冬行鱻羽,膳膏羶。” 鄭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羶,羊脂也。”《禮記·内則》:“冬宜鮮羽,膳膏羶。” 鄭玄 注:“羊膏羶。” 孔穎達 疏:“膏羶,羊膏也。”
“膏羶”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和發音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若用于形容人,讀作gāo shēn;若涉及古代飲食文化,則讀作gāo shān。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避免混淆。
《膏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常用于形容充滿油脂或脂肪的食物,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物質黏稠的特性。
《膏羶》的部首是“⺼”(肉部),由“⻊”(腳部)和“⺧”(黑部)組成。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膏羶》一詞最早出現于《爾雅》一書中,相傳是由春秋時期的學者孔穎達所創造。在繁體字中,膏的字形為「膏」,羶的字形為「羶」。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膏羶》一詞的字形為「羔羊」和「絷」的組合。膏的字形為「羔羊」,指的是彎曲的形态;羶的字形為「絷」,表示黏稠粘著的意思。
1. 這道菜的汁非常膏羶,很適合拌飯。
2. 他的皮膚細膩光滑,不油膩也不膏羶。
1. 油膏:指塗抹在皮膚上的油質物質。
2. 膏糕:一種用面粉、糖和油烘烤而成的食物。
3. 羶滿:形容物體或食物黏稠充盈的樣子。
1. 黏膩:指物體黏稠粘著的狀态。
2. 潤滑:形容光滑滋潤的感覺。
幹燥:與膏羶相對的狀态,指物體不含水分、油脂且不黏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