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據;憑證。《新唐書·李绛傳》:“ 嶺南 之俗,鬻子為業,可聽;非券劑取直者,如掠賣法,敕有司一切苛止。” 清 譚嗣同 《<仁學>自叙》:“何可不千一述之,為流涕哀號,強聒不舍,以速其沖決網羅,留作券劑耶!”
“券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券劑(quàn jì)指古代用于證明交易或法律關系的契據、憑證,常見于經濟活動中作為抵押或擔保的書面文件。
《新唐書·李绛傳》記載:“嶺南之俗,鬻子為業,可聽;非券劑取直者,如掠賣法。” 此處指嶺南地區買賣子女時,需通過“券劑”作為合法交易的憑證,否則視為非法掠賣。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有抵押的借款”,可能是結合“券”的抵押屬性引申而來,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需謹慎參考。
與“券”相關的成語如操券而取(比喻有把握)、必操勝券,均體現“券”作為憑證的擔保性質。
該詞核心含義為古代契約憑證,多用于法律或經濟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新唐書》《周禮》等原始文獻。
券劑(quàn jì),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指代藥物的劑型,又可以泛指各種形式的憑證。在醫學上,券劑通常是指通過使用紙張、布料或者其他材料将藥物包裹起來供患者服用的一種劑型。
券劑的部首是刀(刂),其中"刀"是左右結構,所以拆分的筆畫是2畫。
券劑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字中,并持續沿用至今。在繁體字中,券劑保持不變。
在古代,券劑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主要區别在于一些古字形的使用,如「劍」(書寫中用于表示「券」的字形)和「劑」(書寫中用于表示「劑」的字形)。
1. 醫生給他開了些券劑來緩解他的咳嗽症狀。
2. 這家藥店銷售各種券劑,供顧客選擇。
3. 他們使用券劑裝載藥物使其更容易服用。
券券、劑量、券據、劑型、劑量、刀劍、劍客、刀削、劑狀
藥丸、藥片、丸劑、顆粒劑、藥水
注射劑、塗抹劑、外用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