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standing person who lives in solitude] 比喻隱居或未露頭角的傑出人才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1).喻隱居或尚未嶄露頭角的傑出人材。《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徐庶 ﹞謂 先主 曰:‘ 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晉書·嵇康傳》:“﹝ 鐘會 ﹞言於 文帝 曰:‘ 嵇康 ,卧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 嵇康 為慮耳。’” 唐 溫庭筠 《秘書劉尚書挽歌詞》之一:“粉署見飛鵩,玉山猜卧龍。” 清 陳之遴 《北固山》詩:“飲馬幾回虛割據,卧龍從古混漁樵。”
(2).《漢書·王章傳》:“ 章 為諸生學 長安 ,獨與妻居。 章 疾病,無被,卧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顔師古 注:“牛衣,編亂麻為之,即今俗呼為龍具者。”後因亦以“卧龍”指貧困的人。 唐 戎昱 《上湖南崔中丞》詩:“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卧龍貧。”
(3).形容山勢綿延起伏。 唐 錢起 《賦得歸雲送李山人歸華山》:“蓋影隨征馬,衣香拂卧龍。” 明 高啟 《蕭山尹明府吳越兩山亭》詩:“左招舞鳳來百裡,右顧卧龍橫半州。”
(4).形容樹木或樹根盤曲之狀。 北周 庾信 《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卧龍。” 宋 梅堯臣 《寄許越州》詩:“卧龍生茗舌,鼓角催新陽。”
“卧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比喻隱逸的傑出人才
指具有卓越才能但尚未顯露或隱居的人,典出《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曾聽聞“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後以此稱諸葛亮,成為其代稱。
字面意象
原指“睡卧的龍”,如北周庾信詩句“盤根似卧龍”形容樹根盤曲如龍形。
自然形态的比喻
特殊語境下的代指
“卧龍”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隱逸智慧”的推崇,強調内在能力與外在時機的結合。諸葛亮作為典型代表,其“卧龍”稱號體現了未遇明主前的蟄伏狀态。
注:部分引申義(如指代貧困者)使用較少,多見于特定詩文,需結合語境理解。
卧龍(wò lóng)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在中國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卧(wò)和龍(lóng)。
卧的部首是卩,總共有6畫;龍的部首是龍,總共有16畫。
卧龍一詞可能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卧龍起”,意為潛伏的龍騰起、崛起。在軍事和政治領域,卧龍也指代有着潛力和才能卻隱藏在平凡之中的人。
卧龍的繁體字為臥龍,龍部分的“龍”字采用了繁體字形。
在古代,卧龍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具體字形隨着曆史演變而有所不同。
1. 他是卧龍,隱藏在平凡的外表下,擁有無盡的智慧和力量。
2. 這座城市卧龍藏虎,湧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卧龍山、卧龍城、卧龍谷、卧龍莊、卧龍院
沉默寡言、蟄伏不出、潛龍
傲龍,直立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