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猶的意思、不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猶的解釋

(1).不同。《詩·召南·小星》:“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毛 傳:“猶,若也。” 鄭玄 箋:“不若,亦言尊卑異也。”

(2).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壞。 清 洪昇 《長生殿·獻發》:“隻道君心可托,萬歲為歡。誰想妾命不猶,一朝逢怒。遂緻促駕宮車,放歸私第。”

(3).不可,不以為然。《詩·小雅·白華》:“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毛 傳:“猶,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一、表示“不同”或“不如”

此為“不猶”最常見的用法,強調事物之間的差異性或不及之處。

  1. 本義與引申

    “猶”有“如同”“相似”之義,“不猶”即“不同”“不像”。引申可表程度上的不及,意為“不如”“比不上”。例如《詩經·小雅·巷伯》中“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壹者之來,俾也可忘”,鄭玄箋釋“俾也可忘”為“俾我于爾亦得如常人,不猶之”,意指“使我待你如常人般平常,而非特殊對待”,此處“不猶”強調“不同于常态”。

  2. 文獻例證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以為謀主。彭城之役,晉、楚遇于靡角之谷。雍子謂晉師曰:‘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将戰。’行歸者,而逸楚囚。楚師宵潰,晉降彭城而歸諸宋。楚失東夷,則雍子之為也……子反與子靈争夏姬,而雍害其事,子靈奔晉。晉人與之邢,以為謀主。扞禦北狄,通吳于晉,教吳叛楚……若敖之亂,伯贲之子贲皇奔晉。晉人與之苗,以為謀主。鄢陵之役,楚晨壓晉軍而陳。苗贲皇言于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于王卒,必大敗之。’公從之,楚師大敗……今又有甚于此者。”其中“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後,杜預注:“言析公之為謀,使楚師不猶舊”,即“析公的謀劃使楚軍戰術不同于以往”,此處“不猶”指“不同于過去”。

二、作為“不猶豫”的省略形式

在特定語境中,“不猶”可視為“不猶豫”的簡略表達,強調決斷迅速。

  1. 語境特例

    此用法多見于強調行動果斷的表述。如《禮記·曲禮上》雲:“蔔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其中“定猶與”即“定猶豫”,意為消除遲疑。若反其意而用“不猶”,則可理解為“不遲疑”。

  2. 現代研究佐證

    王力《古代漢語》及虛詞研究著作中指出,古漢語中部分否定結構存在省略現象,“不猶”在行動描述中可承載“不猶豫”之義,但需結合上下文明确。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冊第782頁“猶”字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線上訪問:中華博物網《漢語大詞典》(需訂閱)

  2. 《十三經注疏·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整理本。
  3.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四冊,中華書局,2018年;何樂士《古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6年。

網絡擴展解釋

“不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基本含義:不同

二、引申含義:不同平常(比平常壞)

三、否定含義:不可、不以為然

綜合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核心圍繞“差異”“異常”“否定”三個維度展開。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詩經》及清代戲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八垢擺拉百壽湯百晬徧服並蒂蓮痹下彩鳌柴木敞亮赤焮蟲媒花抽稅舛錯川光道同地租驐雞發揮訪查岡嶺槅窗歸落黃瓜菜叫彩介恃痙攣筋絲進衆拘作連城璞良媒連袵成帷鄰家吹笛木厥慕志蛲蟲内禪拟倫咆哱朋甲蒲籃菩提樹起末賞鑒山巾韶運勝負兵家之常省愆寡過生身十年浩劫時興豎溝同仇敵忾突地穨爾完免無計量五慮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