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厭惡。 宋 王安石 《戶部郎中贈谏議大夫曾公墓志銘》:“ 省華 、 堯咨 有邪巧材,朝廷皆患惡,而方幸,無敢斥之者。公入,十餘疏辯之。”
根據多個詞典的釋義,“患惡”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擔憂惡劣之事() 多指對不良後果的憂慮,如“患惡可能引發的不良影響”。該釋義強調心理層面的預見性擔憂,常見于描述對潛在負面事件的警惕。
二、厭惡、憎惡() 此義項源自宋代文獻,如王安石在墓志銘中所寫“朝廷皆患惡”即表達對奸邪之臣的厭惡。該用法更偏向對具體人事的負面情感,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文解析中。
補充說明:
《患惡》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遭受罪惡或禍害。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遇到不幸或受到壞事的困擾。
《患惡》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病”、“兇”兩個部首。它們分别是“疒”和“⻖”。整個詞共有11個筆畫。
《患惡》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且爾矧告害,吾患惡無窮。”後來這個詞成為固定的短語,并廣泛出現在古代文獻和現代漢語中。
《患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患惡」。
《患惡》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相似。
1. 他一生經曆了許多患惡,但始終堅持樂觀的态度。
2. 面對患惡,他決心不氣餒,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患難、患者、惡劣等
遭難、遭禍、遭殃、蒙受不幸等
幸福、順利、安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