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的綱維,天道。《晉書·華譚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谷風以興仁。”
(2).朝綱;君權。 晉 範甯 《<春秋穀梁傳>序》:“昔 周 道衰陵,乾綱絶紐。”《舊唐書·恭懿太子佋傳》:“惟天祚 唐 ,累葉重光,中興宸景,再紐乾綱。”《明史·王用汲傳》:“夫威福者,陛下所當自出;乾綱者,陛下所當獨攬。”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夫乾綱貴裁斷,不貴端拱無為,亦論之似者也。”
(3).夫綱,夫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兄勿餒。乾綱之振,在此一舉。”《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那意思想着要把乾綱振起來。”
“乾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綜合了古典文獻和現代解釋:
天道或天的綱維
指宇宙運行的法則或自然規律。例如《晉書·華譚傳》提到“祖乾綱以流化”,意為聖人治理天下需遵循天道。
君權或朝綱
多用于形容帝王的統治權力或國家法度。如《明史·王用汲傳》強調“乾綱者,陛下所當獨攬”,《舊唐書》中“再紐乾綱”則指恢複君主權威。
戲稱夫權(非正式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被調侃為“夫權”,但這一用法較為邊緣化,多見于民間戲谑表達。
補充說明
乾綱(gān g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指導和規範某事物的主要原則、核心思想或總綱要。也可以指某個組織或系統中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
乾綱的部首是纟(纟是漢字中的織物部首),共有8個筆畫。
乾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卦名,其中乾卦代表天,綱則是指引導、統率之意。後來演變為乾綱的現代用法。
乾綱的繁體字形為「乾綱」。
在古時候,乾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例如在《康熙字典》中,乾綱的寫法為「乹綱」。
1. 這個新項目的乾綱是"以用戶為中心,追求卓越品質"。
2. 黨員應該牢記黨章,把黨的綱領作為行動的乾綱。
乾綱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許多意義相關的詞彙,例如:
- 乾綱獨斷:指某人對事物的主觀看法和決策完全獨斷。
- 乾綱翼翼:指遵循嚴格的綱要,小心謹慎地行事。
- 乾綱犯顔:指因違反某一綱要或原則而感到困擾或尴尬。
近義詞:綱紀、綱要、綱領、要旨。
反義詞:散漫、松散、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