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避,躲避。 宋 無名氏 《李師師外傳》:“ 李姥 見帝至,亦匿避;宣至,則體顫不能起,無復向時調寒送煖情态。” 元 戴表元 《縮軒賦》:“子不匿避之,而欲以常盛之名,揭乎必趨之衝。” 元 袁裒 《求志賦》:“挺正色而不阿兮,粵忠讜乎繼世。佩太阿之森鋩兮,壬佞嚄唶以匿避。”
“匿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ì bì,其核心含義為隱藏躲避,通常指因畏懼、責任或困境而主動回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綜合自)。
匿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隱匿躲避,不引人注意或不被發現。它指的是人們在某種情況下采取行動,以避開他人的觀察或注意。
匿避是由“匚”和“辟”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匚”是閉合形狀的部首,表示隱藏;“辟”是一個意思是避開的字義部首。此外,匿避共有11筆。
匿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徐無鬼》篇。繁體字為「匿避」。
在古代,漢字匿避的寫法多樣。早年的文字形狀多與現代相似,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部分形狀逐漸變化。例如,繁體字的「匿」在古代的寫法為「欁」,而「避」則是由原始的人形加上辟部。
1. 他匿避在房間裡,不願意參與這場争吵。
2. 她匿避了媒體的追問,拒絕透露任何細節。
3.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他們匿避在小巷中,觀察四周的情況。
組詞:匿名、匿蹤、匿藏
近義詞:隱匿、躲避、遁形
反義詞:顯露、暴露、展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