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 戰國 時 老莊 學派的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如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有無,都應當同等看待。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 莊子 的《齊物論》中。 晉 劉琨 《答盧谌詩一首并書》:“遠慕 老 莊 之齊物,近嘉 阮生 之放曠。” 宋 王安石 《季子》:“昔 莊周 喪其妻,鼓盆而歌; 東門吳 喪其子,比於未有。此棄人齊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
(2).使萬物生長齊整。《漢書·律曆志上》:“中呂,言微陰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
“齊物”是道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源自《莊子·齊物論》,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起源與核心觀點
“齊物”思想認為萬物在本質上是平等齊一的,主張消除事物間的對立差異(如是非、生死、美丑等),破除人類主觀判斷的局限。莊子通過《齊物論》指出,世間紛争源于人們對差異的執着,若超越相對性視角,便能領悟萬物渾然一體的真谛。
相對主義與萬物一體
莊子提出“萬物與我為一”的相對主義觀點,強調事物本質的轉化性與同一性。例如,生死、大小等對立概念在宏觀層面可相互轉化,最終歸于統一。
破除“我執”與主觀成見
莊子主張通過“忘我”達到無差别境界,消解自我與他者的界限,承認個體存在的獨特價值,從而實現各安其分的和諧狀态。
語言與認知的局限性
《齊物論》批判人類用語言和邏輯固化對世界的認知,認為這種固化會導緻偏見。真正的“齊物”需超越語言束縛,以直觀體悟把握本質。
在非哲學領域,“齊物”也可指事物協調統一的狀态,如物體各部分和諧運作,或人際關系融洽無矛盾。不過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與道家原意有所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齊物論》原文及譯注,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版本(來源:)。
齊物,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物件的整齊、平衡,也可以指人心的和諧、平衡。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彙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齊物的部首是齊,具體的筆畫為11畫。
齊物一詞源自于《道德經》第39章:“上古聖人,其知道,一也。”而繁體字中,物的部首為牛,整個字為齊。
在古代,齊物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以齊為主體,物為附加的構成。
1. 心齊物自齊。意思是隻有心靈平靜,才能使外在物體達到平衡和和諧。
2. 人也齊物也齊,得天下謂之聖。意思是内外兼修,能達到人與物的和諧平衡,才能被稱為聖人。
齊物作為名詞,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齊物論、齊物之道等。
齊物的近義詞包括:和諧、平衡、整齊。反義詞則有:不平衡、混亂、不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