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帝的诏诰和符箓。 明 苏志乾 《岱山赋》:“搜河图赤符之纬讖,讨玉牒石检之玄踪,觅金泥银绳之誥籙,演嶧亭云甫之登封。”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六:“九天誥籙无甄别,的是真仙不读书。”
诰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诰指古代帝王对臣属的正式诏令或封赠文书(如诰命、诰封),箓本指帝王受命的符命或簿籍。组合后诰箓特指:
《汉语大词典》释:“诰”为“上告下”之诏令,“箓”为“帝王自称其符命之书”。
《辞源》修订本指出,“诰”是“训诫勉励的文告”,“箓”含“图箓、符命”之义,常用于帝王文书。
在道教文化中,诰箓被赋予宗教神圣性:
《中华道藏》载,授箓仪式中“诰箓”象征沟通天地、代天行法的权威。
道教学者李养正《道教概说》提及:“箓为道教法职之信物,诰箓并称乃天人感应之契。”
权威参考文献:
“诰箓”是一个汉语复合词,读音为gào lù,其含义与古代宗教、文学语境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天帝的诏诰和符箓”,即道教或神话中天帝下达的正式文书与具有法力的符咒。
分拆释义
文学引用
明代苏志乾《岱山赋》提到“金泥银绳之诰箓”,清代曹寅《游仙诗》亦用“九天诰箓”形容仙界的文书。
这些用例多用于描绘神话场景,强调其神圣性与超凡属性。
文化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或道教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如权威、天命等)。
艾孀百般表的拨灭赤灵鹑笼醇醲摧身碎首胆壮稻草人短袄发名改脩干陬鸿冢槐衮花鲫鱼话论哗眩磵户贱造经期郡志旷叶连步连宿灵蠵轮轓罗衿马蹄帖秘册驽铅判官丕冒潜画钦戴热锅气任算柔乡三燕赏贤使能上行下效梢靶烧除狮子鼻蜀道易熟食节属咏丝衣肃反唐三彩讨贼贴板贴钱货痛咽咽突明外外微管贤女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