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忽高忽低,忽上忽下。《文選·鮑照<無鶴賦>》:“躑躅徘徊,振迅騰摧。” 李善 注:“或飛騰,或摧折。”
“騰摧”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騰摧”意為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形容物體或動作的起伏變化。該詞由“騰”(飛升)和“摧”(折落)兩個相反意義的字組成,通過對比強化動态感。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鮑照的《無鶴賦》:“躑躅徘徊,振迅騰摧。”唐代李善注釋為“或飛騰,或摧折”,進一步點明其動态特征。
多用于文學描寫,常見于形容自然現象(如飛鳥、水流)或抽象事物的劇烈變化。例如:“浪濤騰摧,氣勢磅礴。”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古語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學術研究。
《騰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騰躍摧殘。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肉),右邊的部首是“手”(扌)。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一篇中。在該詩中,“騰摧”被用來描述飛翔的鳥兒躍上雲霄之後,摧毀敵人的意象。
在繁體字中,“騰摧”可以寫作“騰摧”。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一緻。對于《騰摧》這個詞來說,它的古漢字寫法有很多種,例如:替揣、藤摧、滕摧等。
1. 鷹振翅膀,騰摧九天。
2. 雄飛雄騰摧敵關,英氣揚帆萬丈船。
3. 沖破困境,向前騰摧。
1. 騰飛:形容飛翔、升騰。
2. 摧毀:意為毀壞、破壞。
3. 雄騰:形容雄壯、威武。
1. 揚起:意為高高抛起、揮舞。
2. 翺翔:指鳥類高飛。
3. 摧折:意為打敗、擊破。
1. 落下:指物體從高處降落。
2. 守護:意為保護、守衛。
3. 保存:指保留、保持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