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鬲指聲的意思、鬲指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鬲指聲的解釋

即隔指聲。鬲,通“ 隔 ”。詞曲上指兩個字的字音在宮商樂律中相鄰或相隔很近。因其在管樂器上發聲前後相連或隻隔一孔,故稱。 宋 姜夔 《湘月》詞序:“餘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於雙調中吹之。鬲指亦謂之過腔。” 清 方成培 《香研居詞麈·論鬲指聲》:“蓋《念奴嬌》本大石調,即太簇商,雙調為仲呂商,雖異而同是商音,故其腔可過。太簇當用‘四’字,仲呂當用‘上’字,今 姜 詞不用‘四’字住,而用‘上’字住。簫管‘四’、‘上’字中閒隻隔一孔,笛‘四’、‘上’兩孔相聯,隻在隔指之閒,又此兩調畢曲,當用‘一’字‘尺’字,亦在隔指之閒,故曰‘隔指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鬲指聲"是宋代詞學與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在詞曲演唱中通過調整笛孔間距改變音高形成的特殊聲韻效果。該術語最早見于南宋姜夔《湘月》詞序:"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于雙調中吹之。鬲指亦謂之過腔,見晁無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過腔也。"

其核心原理源自古代管樂器的演奏技法。《夢溪筆談·樂律》記載:"笛有雅笛、羌笛,異制。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亦雲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鬲指即通過隔開笛孔(鬲通"隔")改變按孔間距,使同一支竹笛能吹奏不同調高的旋律。這種技法在詞樂中形成獨特的音程關系,如《白石道人歌曲》中《念奴嬌》與《湘月》兩調雖詞格相同,但因鬲指吹奏産生大二度音高差異。

現代音樂學家楊蔭浏在《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中論證:"鬲指聲實為'移調指法',通過改變按孔位置實現調式轉換,其音高位移約合現代樂律的純四度或純五度音程。"這種聲韻技法既保持詞體原有韻律,又通過音高變化賦予曲調新的表現維度,成為宋代詞樂"依字行腔"理論的重要實踐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鬲指聲”是古代音樂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詞曲創作中,兩個字的音調在宮商樂律中相鄰或間隔極近的現象。這種音律關系在管樂器上表現為發聲孔位前後相連或僅隔一孔,因此得名。

詞源解析:

音樂表現: 在管樂器(如笛、箫)演奏時,若兩個音對應的指孔位置相鄰或僅隔一孔,演奏時手指移動幅度極小,形成音高接近或連貫的效果。這種技法常用于旋律的婉轉銜接,尤其在宋詞、元曲的配樂中體現音韻的細膩變化。

關聯擴展: “鬲”作為通假字,在不同語境中還可表示“膈”(橫膈膜)或“隔”(分隔),但“鬲指聲”專用于音樂領域,與炊器“鬲”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慠物苞茅靶台徧地顫抖搜常武徹桉垂光詞向翠錦翠錢調兵定錢端勒蠹啄剖梁柱梵殿返悔封籍歸餘何常橫悖瘊子甲換鵝手監仆驕麗激惱禁中頗牧卷班苴稭軍操開斥開伏歁歞楛耕赉功列第六鄉蠻俗漫遊目光如豆目面目治手營木镞嘔洩皮船啓露輕偎低傍坵垤三班韶理時耕失約四海困窮悚怯素滻談過其實五父無行止铦鈎隙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