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積月之馀日以置閏月。《左傳·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杜預 注:“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故言‘歸餘於終’。”《樂府詩集·周祀五帝歌·黑帝雲門舞》:“待歸餘於送曆,方履慶於斯年。”《南齊書·禮志下》:“閏是年之歸餘。”
(2).終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铨賦》:“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
“歸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将陰曆中每月剩餘的天數累積起來,最終設置閏月以調整年曆。這一用法源自《左傳·文公元年》的記載:“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 杜預注解為:“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即通過歸餘法确保曆法與季節同步。例如《南齊書·禮志》提到“閏是年之歸餘”,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用法。
在文學創作中,“歸餘”指篇章的總結部分。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铨賦》中描述:“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将文章開頭比作“履端”,結尾稱為“歸餘”,強調結構的完整性。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分析場景。例如餘秋雨在散文中曾化用其意境:“夜雨使無數旅行者頓生反悔,半途而歸餘”,賦予其新的文學表達。
歸餘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彳和餘,共有7個筆畫。彳是代表行走的意思,而餘則表示多餘、剩下的意思。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歸字隻有3個筆畫,從左到右分别書寫為“㔾”、“頁”和“殳”。這個字的古代寫法相對簡單,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歸餘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寫作「歸餘」。繁體字形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廣泛使用,但大陸地區已經基本過渡到簡化字形了。
這個詞在古代常常用于形容物品或人員超出一定限制後所剩下的部分。例如:“食之不盡,餍乎而歸餘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吃的東西多到吃不完,剩下的部分就成了多餘的。
一些與歸餘相關的組詞有:歸去來兮、歸根到底、歸真反璞等。這些詞語都與回歸、返還等意思有關。
歸餘的近義詞包括:剩餘、富餘、殘餘等。它們都表示多餘的意思。
與歸餘相反的是缺乏、不足等詞語,它們表示缺少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