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悟心服。《魏書·任城王澄傳》:“衆聞遷詔,莫不驚駭。 澄 援引今古,徐以曉之,衆乃開伏。”《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澄 援引曉喻以發其蒙,莫不厭伏也。”
“開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āi fú(注音:ㄎㄞ ㄈㄨˊ),其核心含義為“開悟心服”,即通過開導、說服使他人内心信服。
基本詞義
由“開”與“伏”組合而成:
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魏書·任城王澄傳》:
“衆聞遷诏,莫不驚駭。澄援引今古,徐以曉之,衆乃開伏。”
意為:衆人起初對遷都诏令感到震驚,但任城王元澄引用古今事例耐心解釋,最終衆人被說服并接受。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引用此段時,胡三省注解說:“澄援引曉喻以發其蒙,莫不厭伏也。”進一步強調“開伏”是驅散蒙昧、使人信服的過程。
用法與語境
“開伏”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以理服人”的重視,強調通過智慧和耐心達成共識。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資治通鑒》相關注釋。
《開伏》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萌芽或莖葉慢慢展開的時候。通常用來形容春天花草的生長過程。
《開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立”和“人”,其中“立”表示立起來,而“人”表示人。它共包含了6劃。
《開伏》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太宗實錄》之中,用來記錄春天萬物複蘇的場景。由于這個詞能夠生動描繪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逐漸成為一種常用詞彙。
繁體字“開伏”可以用來表示《開伏》這個詞,它的字形比簡體字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寫“開伏”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開”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一部分是一個“可”,下面一部分則是一個“廣”。而“伏”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一部分是一個“人”,下面一部分則是一個“犬”。
1. 春天來臨,大地萬物開始開伏。
2. 每年的這個時候,花草都會迎來一個新的開伏季節。
3. 春風吹過,花朵紛紛開伏,美麗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
開展、開明、伏擊、伏案、伏案學習
發芽、生長
凋謝、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