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苴稭的意思、苴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苴稭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作陳列祭品的草席。《漢書·郊祀志上》:“古者封禪,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言其易遵也。”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稭,藁本也,去皮以為席。’ 如淳 曰:‘苴讀如租。’…… 師古 曰:‘茅藉也。苴字本作葅,假借也。’”《史記·封禅書》作“葅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由于未搜索到“苴稭”的具體釋義,推測該詞可能屬于生僻詞、古語或存在筆誤。以下提供兩種可能性分析:


可能性一:字形拆分解釋

  1. 苴(jū/chá)
    • 讀jū時:指苴麻(大麻的雌株),或古代用作鞋墊的草。《說文解字》載:“苴,履中草。”
    • 讀chá時:同“葍”,指浮草或枯草。
  2. 稭(jiē)
    • 指農作物收割後剩餘的莖稈,如麥稭、豆稭等。

組合推測:可能指某種植物的莖稈(如苴麻的稭稈),但無明确文獻佐證。


可能性二:詞語誤寫

若為筆誤,可能與以下詞彙相關:


建議

  1. 确認詞語書寫是否正确。
  2. 提供更多上下文(如出處、使用場景)。
  3. 若屬專業術語或方言,建議查詢古籍或咨詢相關領域專家。

希望以上分析能提供幫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苴稭的意思

苴稭(jū ji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稻稭或麥稭。稻稭或麥稭是農民在收割稻谷或麥子後割下的稭稈。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苴稭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分别由“艹”和“禾”兩個部首組成。苴的拼音為"jū",稭的拼音為"jiē"。

苴的筆畫順序為:橫、撇、捺;稭的筆畫順序為:豎、捺、橫、撇。

來源與曆史

苴稭在古代稱為“苴草”,是盛産于中國的一種植物稭稈,主要用途是作為家庭或農田的肥料。

在古時,寫作“苴”時,使用的是兩個變體,外形更加繁複:艹+曰+一+一+丨;稭的古代寫法是禾+示+十。

繁體字形式

繁體字中,“苴”依然保持原樣,而稭以禾+示的形式表示。

例句

這些苴稭可以用來做有機肥料。

農民們在收割後可以利用苴稭還田。

相關詞語

組詞:苴頭、稭稈、青苴。

近義詞:稈、麥稈、稻稈。

反義詞:谷粒、稻谷、麥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