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籍的意思、封籍的詳細解釋
封籍的解釋
謂将抄查的資財登記入冊。《南史·齊鄱陽王锵傳》:“凡諸王被害,皆以夜遣兵圍宅,或斧砍關排墻,叫噪而入,家財皆見封籍焉。”
詞語分解
- 封的解釋 封 ē 密閉,使跟外面隔絕:封閉。密封。封口。封存。封條。封貯。封面。封底。封鎖。封頂。冰封雪飄。封山育林。 用來裝信、錢等物的紙套:信封。賞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侯。封君(領有封地
- 籍的解釋 籍 í 書,書冊:古籍。書籍。經籍。典籍。 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隸屬關系:籍貫。戶籍。國籍。學籍。 登記:籍沒(?)。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紛擾很大;b.形容名聲很大;c.形容縱橫交
專業解析
"封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文獻、典籍的保存和管理制度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和文獻研究的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指對重要的書籍、圖冊、檔案等進行封裝、登記造冊并收藏于特定場所(如宮廷秘府、國家藏書機構)的行為或制度。其核心在于對珍貴文獻的封閉保管與系統登錄,以确保其安全、有序和專控性。
二、 字義分解與引申
- 封: 本義指加土植樹為界(《說文解字》:“爵諸侯之士也…從之從土從寸”),引申為封閉、密閉、加封條之意。在“封籍”中,取其密封、封存、禁止隨意開啟的含義,強調對文獻的物理保護與權限控制。
- 籍: 本義指書冊、簿書(《說文解字》:“簿書也。從竹,耤聲”)。在“封籍”中,指登記、造冊、登錄入簿的行為,即對封存的文獻進行系統記錄和管理。
三、 具體應用與曆史背景
- 宮廷秘藏: 常用于指帝王或朝廷對重要典籍、圖谶、檔案的封存管理。例如,将占卜、天文、皇室譜牒等敏感或重要的文書封存于石室金匮(以金屬封緘的櫃子,藏于石砌的密室),并詳細登記在冊,非經特許不得開啟查閱。這體現了古代對知識壟斷和統治合法性的維護。
- 檔案管理: 在官府或特定機構中,對重要文書、案卷進行封裝、編號、登記并歸檔保存的過程,也可稱為“封籍”,是古代文書檔案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 文獻保護: “封籍”的根本目的之一是為了長期、安全地保存珍貴文獻,防止散佚、損毀或被篡改。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文化遺産的作用。
四、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與區别
- 與現代的“查封”(指司法機關依法強制封存財産、場所等)不同,“封籍”側重于主動的、制度性的、為保存目的而進行的封存管理,通常不帶懲罰性質。
- 與“登記造冊”相比,“封籍”更強調在登記之後的物理封存與限制接觸這一環節。
“封籍”指古代對重要典籍、檔案等進行密封、登記造冊并收藏保管的制度或行為,旨在保障文獻安全、控制信息傳播并實現有序管理。 其核心在于“封存”與“登錄”的結合。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封籍”詞條釋義。
- 《說文解字》(許慎) - 對“封”、“籍”字的本義解釋。
- 《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來新夏等著) - 涉及古代官府藏書、檔案管理制度,包含對封存、登錄等行為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封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封籍指将查抄的財産或資財進行登記并記錄在冊的過程。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方對涉案財物查封後的管理行為。
二、字義解析
- 封:此處意為“查封、封閉”,指對財物進行強制管控。
- 籍:指登記名冊,即通過書面形式記錄被查封的財物詳情。
三、曆史出處
《南史·齊鄱陽王锵傳》記載:“凡諸王被害,皆以夜遣兵圍宅……家財皆見封籍焉。”此處描述了王族被查抄時,財産被登記入冊的場景。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或政治事件中,例如官員被抄家、貴族失勢等情況,官方通過“封籍”程式對財物進行清點與管控,以确保財産歸屬明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南史》等史書原文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扳罾迸脆炳爍裨正猜中倡義赤嵌樓打廣嫡覺逗嚷鵝兒馮應奮厲該富概要感深肺腑官老爺詭辭過割涵灌漢樂府呴呴嘔嘔黃茶豗呶回阡昏蹶駕犁江萍楶棁骥伏極情縱欲舅老爺拷囚刻晷墾複浪抗亮濟蓮漏旻宇凝祥池凝貞袍絝破觚斲雕乾羅前溪侵盜傾朝親熟人多勢衆日昃榮願拭拂四其禦史四鄉讨惹厭貼職闱棘五鬥米師小戶人家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