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頗 、 李牧 皆 戰國 時 趙國 守邊禦敵之良将。 唐宣宗 時, 黨項 擾 河西 ,翰林學士 畢諴 上破 羌 條陳甚悉,帝大悅,曰:“吾将擇能帥者,孰謂 頗 牧 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于是拜 諴 為 邠甯 節度使、 河西 供軍安撫使。 諴 于任内多所建樹。事見《新唐書·畢諴傳》。後以“禁中頗牧”比喻宮廷侍從官中文才武略兼備者。 宋 劉克莊 《洞仙歌·癸亥生朝和居厚弟韻題谪仙像》詞:“身是酒星文星,剛被詩人,□喚做禁中 頗 牧 。”
“禁中頗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宮廷侍從官的才能。以下是詳細解析:
據《新唐書·畢諴傳》記載,唐宣宗時黨項族侵擾河西,翰林學士畢諴提出禦敵方略,深得皇帝贊賞。宣宗感歎:“誰說像廉頗、李牧這樣的良将隻能在邊疆?他們就在我的禁署(指宮廷)中!”隨後任命畢諴為節度使,成功安定邊疆。
“禁中頗牧”主要用于褒揚宮廷或機構中能力全面的官員,其核心源于唐代史實。盡管存在個别引申解釋,但主流含義仍以《新唐書》記載的文武兼備之義為準。
禁中頗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禁中殿堂之内做牧師,指的是在權力中心以外的地方充當了權力中心的角色。
禁中頗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禁中頗牧成語的來源,最早見于《草木子》一書,出自唐代李賀的詩句:“禁中頗牧仙禽鸾,角鹿成群忽向南。”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用于形容官員越權、違法亂紀等行為。
禁中頗牧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禁中頗牧的寫法為「禁中甫牧」,即“甫”代替了現在的“頗”字。古時候的“甫”字讀音為“pǔ”,意為“剛剛、方才”。
例句:他在禁中頗牧,操縱權力,違法亂紀。
組詞:禁中、頗牧
近義詞:************、亂用職權
反義詞:遵守規則、遵法守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