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ndard] 憑據、标準
見“ 憑準 ”。
亦作“ 憑準 ”。1.依據;根據。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若于後當復興功者,宜就西磧,故書之于石以遺後賢矣。雖石磧淪敗,故跡可憑準之于文。”
(2).作為根據的事物。《舊唐書·王方慶傳》:“ 晉 尚書僕射 山濤 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 濤 中朝名士,必詳典故,其不稱名,應有憑準。”
(3).準信,确信。 宋 高觀國 《燭影搖紅》詞:“試将心事蔔歸期,終是無憑準。”《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此老奴颠颠倒倒,是箇愚懵之人,其夢何足憑準!”
根據多來源信息,以下是“憑準”一詞的詳細解釋:
憑準(拼音:píng zhǔn)指依據、标準或可信賴的憑證。該詞在古漢語和現代用法中均有體現,核心含義為基于客觀準則的判斷或證明依據。
作為名詞
作為動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古代用例,可參考、6的文學語境分析。
《憑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依準,憑依标準或依照規定。
《憑準》的部首是冫(bīng),并且由15個筆畫組成。
《憑準》一詞的來源較為明顯,由兩個表示連接或依賴的詞組合而成。《憑》表示依靠、仰賴,而《準》則表示标準、規定。聯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依準、依照規定的詞語《憑準》。
《憑準》在繁體中的書寫形式為「憑準」。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憑準》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差異。例如,在漢字繁簡體未分的時期,憑的寫作形式為「憑」,準的寫作形式為「準」。
1. 請您按照公司的要求憑準辦理手續。
2. 他能夠憑準完成這項任務并不意外。
憑證、憑借、憑據。
依靠、遵循、按照。
不憑不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