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身的意思、滅身的詳細解釋
滅身的解釋
喪身;毀滅自身。《藝文類聚》卷二三引 三國 吳 陸景 《誡盈》:“自此以來,重臣貴戚,隆盛之族,莫不離患構禍,鮮以善終。大者破家,小者滅身。” 唐 陸贽 《誅李懷光并诏谕淮西诏》:“以幹紀之跡,固合滅身;以赴難之勳,所宜有後。” 宋 曾鞏 《乞登對狀》:“雖滅身碎首未足以報非常之恩。”
詞語分解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專業解析
“滅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喪失生命、犧牲性命。它通常用于描述為了某種信念、道義或避免災禍而主動或被迫結束自己的生命。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喪生;犧牲生命。 這是“滅身”最直接和常用的意思。它強調生命的終結,往往帶有一種為更高目标(如仁義、忠誠)或迫于無奈(如避禍)而付出生命的意味。例如:“殺身成仁”有時可與“滅身成仁”互文見義,指為成全仁德而不惜犧牲生命 。
-
出處與典籍依據:
- 該詞源遠流長,可見于古代經典。最著名的出處是《周易·系辭下》:“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其下王弼注解說:“…若乃矜其位,亢其祿,富其寵,慕其寶,則必有滅身之災…” 這裡“滅身”即指喪失性命之災禍。
- 漢代典籍中也常見,如班固《幽通賦》:“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隕身乎世禍。” 顔師古注引曹大家曰:“…慆慆,亂也。萉,避也。言安於慆亂,不避危殆,卒滅身於世禍也。” 明确将“滅身”解釋為喪命 。
-
用法與語境:
- “滅身”常與表示災禍、危險或高尚追求的詞語搭配使用,如“滅身之禍”、“滅身之災”(指足以導緻喪命的災禍)、“滅身成仁”(指為成就仁德而犧牲生命)。
- 它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莊重感,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典故或表達嚴肅的倫理觀念,較少用于日常口語。
- 其含義側重于生命的消亡這一結果,常隱含非自然死亡或為某種目的而死的意味。
“滅身”意指喪失性命、犧牲生命,尤其指為了道義(如成仁)或迫于災禍而導緻的死亡。它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常見于古代典籍和論述倫理道德的語境中。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滅身”詞條釋義及書證(如《周易》王弼注、班固《幽通賦》顔師古注引)。
- 漢典網 (www.zdic.net) - 提供“滅身”的基本釋義及引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對“滅身”的釋義及經典用例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滅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毀滅自身或喪生,強調因某種原因導緻生命終結。該詞由“滅”(毀滅、消亡)和“身”(身體、生命)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是為特定目的主動或被動犧牲生命。
2. 詳細釋義與曆史用例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藝文類聚》引三國吳陸景《誡盈》中的“大者破家,小者滅身”,指權貴因行為不當招緻毀滅。
- 唐代用例:陸贽在诏書中提到“幹紀之跡,固合滅身”,指叛亂者應受極刑。
- 宋代用例:曾鞏用“滅身碎首”表達以死報恩的決心。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舍己為公、忠義赴死的行為,如忠臣殉國、俠士護人等,帶有褒義色彩;也可指因罪孽或過失招緻自我毀滅,如《誡盈》中權貴的結局。
4.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5.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當代文學或曆史讨論中,該詞多用于強調犧牲精神的崇高性,或警示過度偏激行為可能導緻自我毀滅的後果。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如需更完整的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陸贽集》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謗铄備查編町鄙儉避祿不名一文稱謂蛓毛蟲打狗看主躭捱頂拜放桃凡輕分獻富人侯亘代歸翮貴居鼓勇翰素浩學荷花大少核剖嘑爾蹴爾獲免嘉卉見微知萌戢戢經風雨見世面窘局酷評涼棚輪番麼麼腼貌密用昵歡挪用被發左衽前任侵犯傾聳人情世故乳管鲨翅生扢揸十年九荒手拐雙檔雙陸所向皆靡蔌蔌天固抏敝委積溫水巫雲閑婉笑姗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