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祝融 之後的八姓,即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 。《國語·鄭語》:“ 祝融 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後八姓,於 周 未有侯伯。” 韋昭 注:“八姓, 祝融 之後八姓, 己 、 董 、 彭 、 秃 、 妘 、 曹 、 斟 、 芈 也。”
(2). 晉 八姓,即 栾 、 郤 、 胥 、 原 、 狐 、 續 、 慶 、 伯 。《左傳·昭公三年》:“ 欒 、 郤 、 胥 、 原 、 狐 、 續 、 慶 、 伯 ,降在皂隸。” 杜預 注:“八姓, 晉 舊臣之族也。”
(3). 北魏 八姓,即 穆 、 陸 、 賀 、 劉 、 樓 、 幹 、 嵇 、 尉 。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氏族》:“八姓( 後魏 ): 穆 、 陸 、 賀 、 劉 、 樓 、 幹 、 嵇 、 尉 。”
(4). 五代 八姓,即 梁 ( 朱 氏)、 唐 ( 莊宗 李 氏; 明帝 出身 沙陀 平民,姓氏不明; 廢帝 王 氏)、 晉 ( 石 氏)、 漢 ( 劉 氏)、 周 ( 太祖 郭 氏, 世宗 柴 氏)的八姓。 宋 歐陽修 《王彥章畫像記》:“ 五代 終始,纔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國而八姓。”
“八姓”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曆史背景來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祝融之後八姓
根據《國語·鄭語》記載,祝融(上古火神)的後裔分為八個姓氏:己、董、彭、秃、妘、曹、斟、芈。這些氏族在周代尚未成為諸侯,屬于早期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
晉國八姓
晉國舊臣中顯赫的八個家族,包括栾、郤、胥、原、狐、續、慶、伯,後因權力更疊逐漸衰落,成為庶民。
北魏八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确立的八個鮮卑貴族漢姓:穆、陸、賀、劉、樓、幹、嵇、尉,代表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曆史。
五代八姓
五代十國時期君主姓氏的統稱,包括朱(後梁)、李/王(後唐)、石(後晉)、劉(後漢)、郭/柴(後周),反映政權頻繁更疊的特征。
“八”本身是一個罕見姓氏,可寫作捌、叭、仈等形式,分布于山西、廣東、雲南等地,漢族、蒙古族、傈僳族中均有此姓。其來源可能與西域有關,如東漢班勇曾封西域車師國首領“八滑”為侯。
部分資料提到“八姓”指中國人口最多的八個姓氏,如李、王、張、劉、陳、楊、黃、趙,或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但這類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更多是民間對常見姓氏的泛稱。
以上信息綜合自《國語》《左傳》等古籍記載()、姓氏研究資料()及現代百科釋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考據,可查閱《中國姓氏大辭典》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