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變動。 胡適 《費經虞與費密--清學的兩個先驅者》:“何一二儒生竄亂經文,悍然自是,皆黜削不以為傳也。” 郭沫若 《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這些書,除 公孫龍子 有《樂記》一篇傳世外,可惜都失傳了,《樂記》也是經過竄亂的。”
“竄亂”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uàn luàn,注音為ㄘㄨㄢˋ ㄌㄨㄢˋ,其核心含義是修改變動,通常指對文本或内容的擅自改動,多用于文獻、經籍等領域的描述。
基本釋義
指對原有内容進行修改或調整,可能帶有貶義色彩,強調改動的不當或非正統性。例如,胡適在《費經虞與費密》中提到“儒生竄亂經文”,即批評擅自修改經典的行為。
使用場景
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獻分析中,描述文本流傳過程中被篡改的現象。如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樂記》等古籍“經過竄亂”,說明其内容可能已非原貌。
例句參考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貶義或中性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胡適、郭沫若的相關研究。
《竄亂》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cuàn luàn”。意思是指突然闖進,蜂擁而入,引起混亂或騷動。
《竄亂》由“穴”和“亂”兩個部首組成。
“穴”部表示與山洞、地洞等有關的意思,顯示了“竄亂”中突然闖入的概念。
“亂”部表示混亂、失序的意思,表示了“竄亂”中騷動不安的狀态。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竄亂”拆分為: 穴(5畫)+ 亂(7畫)= 竄亂(12畫)。
《竄亂》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在古代,竄亂一詞凸顯了突然闖入、蜂擁而入的意思,在描述戰争、入侵、紛争等場景時常被使用。
《竄亂》的繁體字為「竄亂」。
在古代,竄亂一詞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竄亂的古漢字寫法為「竄亂」。
1. 敵軍突然竄亂而入,打亂了我軍的陣型。
2. 小偷在人群中竄亂迅速逃跑。
1. 竄逃:指迅速逃離或躲藏。
2. 竄改:指未經允許擅自改動或修改。
3. 竄出:指突然跳出或沖出。
1. 騷亂:指社會秩序失去控制,發生大規模混亂。
2. 動亂:指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發生的混亂或動蕩。
1. 安定:指社會秩序平穩,沒有混亂的狀态。
2. 和平:指沒有戰争和沖突,人們和諧相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