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幟的意思、旌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幟的解釋

旗幟。《後漢書·劉盆子傳》:“ 寳 從後悉拔 赤眉 旌幟,更立己幡旗。”《新唐書·令狐綯傳》:“時 浙西 杜審權 使票将 翟行約 率千兵與 湘 會,未至而 湘 覆,賊僞建 淮南 旌幟誘之,亦皆陷。”《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門旗開處,隻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鬥旌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旌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zhì(注音:ㄐㄧㄥ ㄓˋ),其基本含義為旗幟,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旌幟”由“旌”和“幟”組成,泛指旗幟。其中,“旌”原指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後泛指旗幟;“幟”即旗幟的總稱。兩者結合後,詞義更偏向于标識性、象征性的旗幟。

  2.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後漢書·劉盆子傳》提到“寳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指拔除敵方旗幟并替換己方标識。
    • 《三國演義》中描述“門旗開處,隻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鬥旌幟”,凸顯其在軍事場景中的象征作用。
    • 《新唐書》記載了“賊僞建淮南旌幟誘之”,說明旌幟可用于僞裝或迷惑敵軍。
  3. 與“旌旗”的關聯與區别
    另一相關詞“旌旗”(jīng qí)也指旗幟,但更強調領導地位或團體象征意義,如“旌旗所指,萬衆一心”。而“旌幟”更側重旗幟本身的功能性,如标識、指揮等。

“旌幟”是古代對旗幟的統稱,多用于軍事或儀式場景,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幟

旌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日字旁,右邊是幺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幺,共有10個筆畫。

旌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旌幟是用來表示官職和軍隊陣營的标志。它通常是一面長方形的布帶,上面繡有吉祥的圖案和文字。旌幟可以在戰場上指揮士兵,也可以在慶典和儀式中展示威嚴。

現代漢字中,“旌幟”這個詞的繁體寫法與簡體相同。在繁體中,旌幟的字形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點。

在古代漢字中,日字旁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更加接近正方形,沒有現代漢字中的彎曲和圓潤。幺字旁也有一些變體,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如,我們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旌旗、旌旗飄揚、祥旌、旗幟、征旗、陣旗。

與“旌幟”相近的詞語有:旌旗、旗幟、大旗、軍旗、标語。

與“旌幟”相反的詞語有:無旗、紅旗退讓、退旗。

總的來說,“旌幟”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代象征權威、指揮、統一行動的标志或旗幟。它還可以用來描述某個團體或組織的核心價值和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