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下鍬钁 ”。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恰花殘月缺,又瓶墜簪折,并頭蓮藉上下鍬鐝,姻緣簿碎扯。”
“下鍬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與引申義
字面指“用鍬和镢(農具)挖掘”,但引申為暗中使壞、加害他人的行為,常含貶義。
例如元曲中“并頭蓮藉上下鍬鐝”一句,用“下鍬镢”比喻破壞美好的事物(如姻緣)。
同義詞與變體
該詞亦作“下鍬钁”或“下鍬䦆”,含義相同,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文學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汪元亨的《醉太平·警世》曲:“恰花殘月缺,又瓶墜簪折,并頭蓮藉上下鍬鐝,姻緣簿碎扯。”
此處通過“下鍬鐝”暗喻對感情的破壞。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暗中謀劃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如:“他早對這家産下鍬镢,需小心提防。”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典文學中的類似表達,來源中的元曲分析(如、2)。
《下鍬镢》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下”、“鍬”和“镢”三個漢字組成。下指向下方、低處的方向,鍬是一種農具,镢是古代農具的一種,用于松土、耙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下:部首為一,筆畫數為三;
鍬:部首為金,筆畫數為十二;
镢:部首為鬼,筆畫數為八。
來源和繁體:
《下鍬镢》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可追溯至古代文字發展的時期。在古代漢字中,有許多字形和今天不盡相同,所以在繁體字中可能會有所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下的原始形式是“西”。鍬的原始形式圖像中描繪了一個人在用手勺取食。镢的原始形式則是一個象形字,形狀類似一個毛筆頭。
例句:
1. 田間的農民們輪流使用下鍬镢,努力耕作以保證豐收。
2. 農人手中的下鍬镢在田地裡來回翻動,松土蓄水。
組詞:
1. 下鍬:指農人用來耕作的農具。
2. 镢刀:指用來修剪農作物或制作工藝品的特殊刀具。
3. 鍬镢工:指從事農田工作的農民。
近義詞:
1. 鋤頭:也是一種農具,可用于翻地、除草等。
2. 鈎鐮:用于收割農作物的工具。
反義詞:
1. 上鍬镢:指向上方、高處的鍬镢。
2. 下耙:指與下鍬镢相反方向的農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