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耕學的意思、耕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耕學的解釋

種田與治學。《後漢書·袁閎傳》:“﹝ 閎 ﹞服闋,累徵聘舉召,皆不應。居處仄陋,以耕學為業。”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造遠者莫能兼通於歧路,有為者莫能竝舉於耕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耕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一邊從事耕作勞動,一邊堅持讀書學習,形象地描繪了邊勞作邊求學的生活狀态或人生理念。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将體力勞動與精神追求相結合的一種理想境界。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耕 (gēng): 本意指犁地、翻土播種等農業勞動,引申為辛勤勞作、謀生。
    • 學 (xué): 指學習、讀書、研究學問。
    • 合義: “耕學”就是将耕作(代表生産勞動、維持生計)與學習(代表求知問道、提升自我)兩種活動結合起來。它描述的是一種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同時不放棄讀書求知的生活方式。
  2.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耕學”體現了在物質條件可能匮乏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精神追求的決心和毅力。它象征着一種克服困難、勤奮刻苦的精神。耕田需要體力與毅力,讀書需要腦力與專注,兩者結合是對人意志力的極大考驗。
    • 知行合一、注重實踐: 這種生活方式并非脫離實際的死讀書,而是将書本知識與生産勞動實踐相結合。耕作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學習則能指導實踐、提升效率,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萌芽。
    • 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曆史上許多選擇“耕學”生活的文人隱士,往往是為了遠離官場紛争或世俗名利,追求内心的甯靜與學問的真谛。他們在田園勞作中尋求精神寄托,在讀書中涵養性情,體現了“安貧樂道”的價值觀。
    • 耕讀傳家的理想: “耕學”也是中國古代社會“耕讀傳家”理想的具體體現。一個家族既能通過耕作保證生計、傳承勤勞品德,又能通過讀書學習獲取知識、提升修養、培養人才,被認為是理想的家庭傳承模式。
  3. 曆史背景與代表人物:

    • 這種生活方式在農業社會的中國有深厚基礎。尤其在科舉制度下,許多家境貧寒的學子需要通過半耕半讀來維持生計并追求功名。
    • 曆史上著名的隱士或文人,如陶淵明(歸隱田園後仍需勞作)、王冕(牧牛讀書)等,其生活狀态常被後世視為“耕學”的典範。

權威參考來源:

“耕學”一詞生動刻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将體力勞動(耕)與精神追求(學)融為一體的生活哲學。它不僅是維持生計與追求學問相結合的具體方式,更象征着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知行合一、淡泊明志等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是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特别是隱逸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耕學”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種田與治學相結合的生活方式,強調體力勞動與知識追求的平衡。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袁閎傳》,晉代葛洪《抱樸子·守塉》也提到“有為者莫能竝舉於耕學”。

二、單字拆解

  1. 耕(gēng):本義為犁田松土,如《說文解字》中“耕,犁也”。引申為謀生手段(如筆耕、舌耕)。
  2. 學(xué):指學習、研究學問,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

三、文獻用例

四、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卷四十五、《抱樸子·外篇》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洲邦瘁半截入土并視瓟瓜裁别長褂愁緒傳拜楚雲湘雨辭書凋落杜漸防萌發醋返舍翡帱忿火中燒覆棋覆姓甘潤國産寒井漢音教管焦眉愁眼解語花淨角徑省九城陌機行狷獨狼井略高一籌列臣領養龍準公摟賬論道經邦旅寄鳴鑼喝道末節細行囊土男事評贊絇屦贍墨聖相深自砥砺史課水楊帖經提擊同志哥外館僞化五原湘流小本經紀協恭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