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經的意思、帖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經的解釋

唐 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通典·選舉三》:“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舊唐書·文宗紀下》:“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并略問大義,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帖經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特殊題型,其核心含義是"摘取儒家經典中的文句作為考題"。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科舉制度的确立階段,《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科舉考試時,考官任擇經書中一頁,遮蓋前後文,僅留中間一行,再裁紙為帖,帖蓋數字,令考生填充被遮蓋内容的考試方式"。

從考試形式分析,帖經具有三個典型特征:第一,考題全部選自《五經正義》等官方指定典籍;第二,采用"貼去上下文,僅留中間部分"的命題手法,如《通典·選舉三》記載的"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的考核方式;第三,強調精準記憶,要求考生準确補全被遮蓋的文字,包括單字、短語或完整句子。這種考核方式在宋代逐漸被經義取代,但作為科舉考試制度的組成部分,仍持續影響着後世的人才選拔機制。

《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指出,帖經的演變軌迹反映了古代教育從單純記憶向義理闡釋的轉變。唐代進士科最初以帖經為重要考核内容,至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形成"帖經—雜文—對策"的三場試制度。這種考試形式雖在明清時期淡出主流,但其強調經典文本精準記憶的理念,仍通過其他考核形式得以延續。

網絡擴展解釋

“帖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

一、唐代科舉考試方法

  1. 定義與形式
    帖經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重要考核方式,主要用于選拔人才。具體方法為:将考生所習經書的兩端遮蓋,中間僅留一行文字,再裁紙覆蓋部分内容(通常為三字),考生需根據上下文填寫被遮蓋的部分。答對四、五、六字者視為通過。

  2. 曆史背景
    據《通典·選舉三》記載,帖經在唐代文宗時期被明确規定為進士科考試内容,要求考生“經義精通”方可及第。這一制度強化了儒家經典在科舉中的地位。


二、佛教修行方式

  1. 定義與作用
    帖經也指古代佛教徒通過默寫、背誦佛經來加深對佛法的理解與記憶。這種方式不僅是學習方法,更被視為一種修行途徑,通過反複書寫經文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考試流程或佛教修習方法,可參考《通典》《舊唐書》等文獻,或查閱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寶珍熛薰伯始不亮撐駕楚楚可人逮養點素定器地市低物件遁肥敦坐垛業蠹魚友返命官法帖鶴迳橫笛诃脅鴻都之事後來者居上嘉獎假借計構疾忌九蟲口惠而實不至羅師露珠馬刍煤核兒敏行齧齒破言遷賞凄懷窮坎人口日角偃月弱袂商賜山際聲玩神王失抎稅負輸賮書令史順次四蕃死無葬身之地婉美微策先論綫子撨犷笑音蝦魚歇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