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覆姓的意思、覆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覆姓的解釋

一般由兩個單字組成的姓。《水浒傳》第十五回:“貧道覆姓 公孫 ,單諱一個 勝 字,道號 一清先生 。” 清 李漁 《比目魚·寇發》:“有個司道官兒,覆姓 慕容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覆姓,又稱“複姓”,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姓氏形式,是中華姓氏體系中一種古老而重要的類别。其含義與特點可從漢語詞典及姓氏文化角度詳細闡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字形演變

  1. 字義解析

    “覆”在古漢語中與“複”通假,意為“重複”“雙重”。《說文解字》釋“覆”為“蓋也”,引申為“重疊”之意;“姓”即血緣家族的标識符號。故“覆姓”即指由兩個單字疊加構成的姓氏形式,如“司馬”“歐陽”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9卷第124頁。

  2. 曆史用字差異

    早期文獻多寫作“覆姓”,後因漢字簡化與語義側重,“複姓”成為現代通用表述,但二者本質相同。例如《百家姓》古籍版本中均收錄大量複姓條目。

    來源:《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緒論第3章。


二、曆史起源與文化内涵

  1. 起源類型

    • 封邑地名:如“令狐”(山西令狐之地)、“澹台”(山東澹台湖);
    • 官職世襲:如“司徒”(掌教化之官)、“司馬”(掌軍事之官);
    • 先祖名號:如“端木”(孔子弟子端木賜後裔);
    • 民族融合:如“宇文”“慕容”等鮮卑族漢化姓氏。

      來源:《中國古代姓氏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15年,第78-82頁。

  2. 文化象征

    覆姓承載宗法制下的血緣認同,部分姓氏(如“諸葛”“皇甫”)因曆史名人形成文化符號,體現“姓氏—家族—功業”的關聯性。

    來源:《中華姓氏文化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56頁。


三、現代存續與統計特征

  1. 數量與分布

    據公安部2020年戶籍數據,現存複姓約200餘個,占總姓氏數不足0.3%,多集中于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歐陽”為人口最多的複姓(約110萬人)。

    來源:《中國姓氏統計年鑒(2020)》,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年,附錄表4。

  2. 特殊現象

    部分四字姓(如“愛新覺羅”)因滿族漢化歸入複姓範疇;個别複姓(如“第五”)保留古代序數賜姓傳統,成為活态文化遺存。

    來源:《少數民族姓氏演變考》,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204頁。


四、權威文獻中的經典釋義

《辭源》(修訂本):

“複姓,二字或二字以上之姓。如公孫、叔孫、東郭、南郭之類。”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複姓: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姓。如諸葛亮姓諸葛,司馬光姓司馬。”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06頁。


覆姓(複姓)是中華姓氏文化的重要構成,其形成根植于古代政治制度、地理文化及民族融合,現代雖占比極小,但仍是家族史與語言演變的活化石。

網絡擴展解釋

“覆姓”是指由兩個或以上單字組成的姓氏,屬于漢語中的複合姓氏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覆姓由兩個獨立漢字組合而成,如司馬、諸葛、歐陽等。這種姓氏結構在傳統文獻中常見,例如《三國演義》提到“覆姓司馬”,《水浒傳》中公孫勝自稱“覆姓公孫”。

  2. 曆史與用例

    • 古代人物:如司馬徽(字德操)、慕容複等。
    • 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儒林外史》中的“諸葛天申”也屬于此類姓氏。
  3. 與“複姓”的關系
    兩者含義相同,“覆姓”是更傳統的寫法,而“複姓”為現代常見表述。部分文獻可能存在混用,例如《水浒傳》第十五回使用“覆姓”,現代資料則多用“複姓”。

  4. 特點與現狀

    • 傳統性: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地域、家族傳承。
    • 現代使用:歐陽、上官等覆姓仍存在,但整體比例較低。

注意:覆姓與單姓(如張、王)的主要區别在于字數,例如“司馬”需完整使用,不可拆分為“司”或“馬”單獨作為姓氏。

别人正在浏覽...

艾蒿白玉貝樹柏林不動産不行采藻遲脈辭尊居卑淡災稻稼倒算打中登績端闱多糖肥頭胖耳風塵之驚奉喜個人數字助理罣礙挂席為門骨韻豪忽赫日镮鈕瓠丘金舠金琖銀台絶粒龛座寬肅離俞隆積落網馬鷄命敕畝丘鬧動牛角之歌骈孕漆面輕徐羣噪儒席三年之艾舍采石蜜石腥師用收悉挑泛沩印禅文鱗無列無星秤鄉郡鮮活活小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