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 江西省 南昌市 東湖 中。有 冠鳌亭 、 九曲橋 等勝景。解放後擴建,辟為“八一公園”。 蔣士超 《秋日百花洲》詩之一:“ 百花洲 上百花殘, 萬柳堤 邊柳色寒。”
(2).在 江蘇省 蘇州市 。 清 陳維崧 《望湘人·贈南水上人》詞:“借問師家何處?在 百花洲 畔,近 胥江 渡。”原注:“上人住 吳門 百花洲 。” 清 孫枝蔚 《百花洲》詩:“君不見, 金閶 大道多酒樓,如花小妓立樓頭,夜深能唱 吳中 曲,勸君一醉消千憂。請看英雄化黃土,春風不到 百花洲 。”
(3).在 山東省 濟南市 大明湖 中,又名 百花堤 。 宋 曾鞏 、 蘇轍 皆有詩詠之。
“百花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與以下三處地理名稱相關,且在不同曆史時期承載着文化意義:
位于南昌市東湖中,由三座小島組成,現屬八一公園範圍。此處曾是南宋水軍訓練地,後擴建為風景區,包含冠鳌亭、九曲橋等景觀。近代因“八一公園”得名,成為南昌重要地标。
位于大明湖南側,又名百花堤、小南湖,面積約7000平方米。此處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聞名,連接珍珠泉群與大明湖,是濟南泉城風貌的核心區域。宋代曾鞏、蘇轍曾賦詩詠贊,現為曆史文化街區。
位于蘇州城西胥門與盤門之間,依城牆臨學士河,呈狹長帶狀。明代文獻記載其名,清代文人陳維崧詞作中提及,林黛玉詩句“粉堕百花洲”可能指此處的幽野景緻。
部分文獻(如)提到“百花洲”可比喻人才荟萃之地,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仍以具體地理指稱為主。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南昌、濟南、蘇州三地百花洲的曆史記載與文化背景,若需進一步了解某處詳情,可查閱對應地區的方志或景區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