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擲擊。《漢書·王莽傳下》:“傳 莽 首詣 更始 ,縣 宛 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宋 嶽珂 《桯史·二将失律》:“ 汝翼 嘗為 九江 帥,刻剝無藝……其遷馬帥也,船發 琵琶亭 ,塗人鹹詬而提擊之。”
“提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1. 基本解釋 “提擊”意為擲擊,指通過投擲物體進行攻擊的行為。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民衆對暴虐者的反抗方式。
2. 經典出處
3. 用法特征 該詞為古漢語動詞短語,現代漢語已不常用。其構成包含“提”(手持物體)和“擊”(攻擊)的動作連貫性,強調通過投擲實現的攻擊行為。
4. 近義詞辨析 與“投擲”“抛擊”等詞義近,但“提擊”特指帶有反抗性質的群體攻擊行為,多用于描述民衆對暴虐者的自發懲戒,具有曆史語境色彩。
示例句參考
如明代《湧幢小品》中“百姓提擊奸佞”,即用此詞表達民衆對惡吏的集體反抗。
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收錄,但因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文學作品和日常交流中已罕見使用。如需考證詳細文獻用例,可參考《漢書》《桯史》等原著。
《提擊》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擡手猛然擊打或攻擊。該詞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十、刀。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提擊》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最早出現在漢字文化中,可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在那個時候,士兵們常常使用刀具進行互相攻擊,而這個動作被稱為“提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擴展到更廣泛的意義上,可用于形容任何猛烈的打擊或攻擊。
關于《提擊》的繁體字寫法是「提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雖然《提擊》這個詞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在古代常用的字形中,字的外形可能有所不同。這可以通過研究古代的銘文、文獻等來了解。
以下是一些關于《提擊》的例句:
一些與《提擊》相關的組詞包括:提起、提攜、攻擊、打擊。這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可以替代使用《提擊》。
一些近義詞包括:擊打、打擊、猛擊、敲擊。
一些反義詞包括:撫摸、輕拍、觸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