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德行才智卓越的輔佐大臣。後專指賢能的宰相。《晏子春秋·外篇下六》:“ 晏子 對曰:‘君其勿憂,彼 魯 君,弱主也, 孔子 ,聖相也。’”《韓非子·問田》:“ 公孫亶回 ,聖相也,而關於州部。” 唐 李商隱 《韓碑》詩:“帝得聖相相曰 度 ,賊斫不死神扶持。”《宋史·李沆傳》:“﹝ 王旦 ﹞嘆曰:‘ 李文靖 真聖人也。’當時遂謂之聖相。”
“聖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德行與才智卓越的輔佐大臣,後特指賢能的宰相。該詞既強調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聖”),也突出政治才能的傑出性(“相”)。
詞源依據
最早見于《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稱孔子為聖相,形容其兼具聖德與治國之才。
《韓非子·問田》中亦用“聖相”指代公孫亶回,突顯其賢能特質。
經典用例
唐代李商隱《韓碑》詩雲:“帝得聖相相曰度”,此處“聖相”指唐朝名相裴度,體現其在帝王治國中的重要地位。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品德高尚、能力出衆者的贊譽,但多用于曆史讨論或文學創作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通過曆代文獻可見,“聖相”一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對理想政治家的雙重期待,既是道德楷模,又是治國能臣。
《聖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具有神聖的面貌或形象。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儀表舉止莊重肅穆,或物品、場景等具有宏偉、莊嚴之感。
《聖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目”。它的總筆畫數為11。
《聖相》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如《莊子·逍遙遊》等。
《聖相》的繁體寫法為「聖相」。
在古時候,漢字《聖相》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由相同的部首和筆畫組成。
1. 他的慈祥笑容展現出一種高貴的聖相。
2. 這個廟宇的建築風格和神秘氛圍給人一種宏偉肅穆的聖相。
1. 聖人:指具有偉大道德修養和智慧的人。
2. 聖地:指被認為有特殊宗教、曆史或文化意義的地方。
3. 聖潔:指非常純淨、無瑕疵的狀态。
莊重、肅穆、莊嚴、莊重肅穆。
俗世、凡俗、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