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怒火中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鴻漸》:“甲詞益狎逼。 張 忿火中燒,把刀直出,剁甲中顱。”
“忿火中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憤怒到極點,内心如同被火焰灼燒,情緒激烈難以抑制。其核心由“忿火”(憤怒的火焰)和“中燒”(在體内燃燒)組成,強調極度的憤懑狀态。
該成語最早見于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張鴻漸》。原文描述張鴻漸因受辱而暴怒:“甲詞益狎逼。張忿火中燒,反刀直出,剁甲中顱。”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典故背景,可參考《聊齋志異》原著或權威漢語詞典。
《忿火中燒》是一個成語,意指極度憤怒或憤恨至極的狀态。形容内心激動、憤怒燃燒。
《忿火中燒》這個詞的部首是“心”,拼音是“fèn”,拆分為“忄”和“火中燒”,其中“忄”是心字的左邊部分,代表與情感相關的意義。而“火中燒”則是後面的部分,表示憤怒激動的狀态。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三十年》,“火中燔桂”,意思是憤怒時燒掉了桂木。後來演變為“忿火中燒”,成為描述極度憤怒狀态的形象說法。
《忿火中燒》的繁體字為「忿火中燒」。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是比較口語化的,可能是「忿火中燒」或者其他一些變體。
1. 我聽到那個消息後,忿火中燒,無法平靜自己的情緒。
2. 他在生意上受到了欺騙,忿火中燒地要去找那個人理論。
憤怒、燃燒、發火、狂怒、暴怒
熱血沸騰、怒火中燒、怒不可遏
平靜、冷靜、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