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謹合作。《書·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 孔 傳:“以五禮正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 明 宋濂 《進<元史>表》:“於是命翰林學士臣 宋濂 、待制臣 王禕 協恭刊裁。”《儒林外史》第七回:“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來‘同寅協恭’,多少事業都要同做。”
“協恭”是漢語中具有古典色彩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共同恭敬謹慎地合作”。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協”指協調、共同,“恭”指恭敬、謙遜,組合後強調群體以莊重态度協同完成事務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臯陶谟》“同寅協恭和衷哉”,描述君臣同心、恭敬治國的理想關系,《十三經注疏》将其注解為“同其寅畏,協其恭敬,使民彜物則皆得其正”。
在語言演變中,“協恭”逐漸成為禮儀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上下級或同僚間相互尊重的協作模式。例如《明史·職官志》記載官員需“協恭夙夜,以率其屬”,體現傳統行政倫理對集體責任的要求。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研究,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列為“體現儒家協作觀”的典型詞彙。
相關詞語包括“協心”(同心)、“恭恪”(恭敬謹慎)等,均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對集體協作與禮法秩序的重視。
“協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é gōng,其核心含義是勤謹合作,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事、互相尊重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源自《尚書·臯陶谟》中的“同寅協恭,和衷哉”,指同僚或上下級之間既保持恭敬,又能協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現代用法延續了這一内涵,多用于形容團隊或集體中成員友好互助、彼此尊重的狀态。
字詞解析
曆史與文學用例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職場、學術合作或社會交往中,成員既高效協作又保持互相尊重的場景,如“團隊協恭共進,攻克技術難題”。
“協恭”不僅是一個行為準則,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處世智慧。
哀矜勿喜哀思保險盒豹袖倉颉倉卒之際長才廣度赤骥瓷罂當生蕩子東歐端陽分為改政移風給禀瑰器裹頭内人回轉江頭翦韭界壤金珀基墌零數流方六疾禮職螺印履尾率至貌寝門楗門女名公明曠明恤葐蒀偏生的漂冰媲德千斤犍棄惡輕疾窮餓七王曲牌人卒戎陣散學山崩地坼審爾攝位殊際四沖六達司空見慣圍獵想不開纖俗下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