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絇屦的意思、絇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絇屦的解釋

有絇飾的鞋。《荀子·哀公》:“ 哀公 曰:‘然則夫章甫、絇屨、紳而搢笏者,此賢乎?’” 楊倞 注:“ 王肅 雲:絇謂屨頭有拘飾也。 鄭康成 雲: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後漢書·明帝紀》:“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屨以行事。”《後漢書·輿服志下》:“﹝ 顯宗 ﹞赤舃絇屨,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於三雍,于時政治平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絇屦”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絇”和“屦”兩字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義:

  1. 絇(qú)
    指古代鞋頭的裝飾性部件,通常為絲線編織的鈎狀物,用于固定鞋帶或系帶。其形制類似今天的鞋襻,多見于先秦文獻中,象征禮儀服飾的細節,如《周禮》提到“赤絇”為貴族鞋飾。

  2. 屦(jù)
    泛指古代用麻、葛、草等材料制成的單底鞋,屬于日常或禮儀穿着。如《詩經》中“糾糾葛屦”即形容編織緊密的草鞋。

合義推測:
“絇屦”可能指代一種帶有絇飾的禮儀用鞋,常見于貴族或正式場合,強調裝飾性與身份象征。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具體語境需結合出處進一步考據(如是否出自特定文獻或方言)。

建議:若該詞出現在具體文本中,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絇屦

絇屦(qū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用法。它的拆分部首為糸和屬,總計有18個筆畫。

來源

絇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的漢字中,絇屦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由"糸"(意為絲)和"屬"(意為履)兩個部首組成。", "該字最初用來表示一種用絲線編織的鞋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絇屦的含義逐漸擴展,現在也可以表示一種特定的鞋類或舊時代的服飾。

繁體

絇屦的繁體字形為「絇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絇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為「絇屦」,其中的「糸」部分使用了不同的構造,整個字形相對簡單一些。

例句

1. 他的絇屦上刺滿了精美的圖案。

2. 我買了一雙新的絇屦。

組詞

1. 絇屦布: 指用來制作絇屦的布料。

2. 絇屦繡: 在絇屦上進行刺繡的裝飾技法。

近義詞

1. 弓履: 指用來射箭的鞋子。

2. 靴子: 指一種高筒鞋子。

反義詞

裸足: 指沒有穿任何鞋子或襪子的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