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殺的意思、俘殺的詳細解釋
俘殺的解釋
俘獲殺戮。《新五代史·梁臣傳·徐懷玉》:“ 懷玉 以輕騎連擊破之,俘殺五千餘人。”
詞語分解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殺的解釋 殺 (殺) ā 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殺生。殺敵。殺雞取卵。殺一儆百。 戰鬥,搏鬥:殺出重圍。 消減:殺風景。 藥物等刺激身體感覺疼痛:肥皂水殺了眼睛。 收束:殺價。殺尾。 勒緊,扣緊:殺車。 用在動詞
專業解析
俘殺是由“俘”和“殺”兩個動詞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軍事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在戰争或沖突中,俘虜敵人并将其處死的行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對戰敗方或敵方人員的處置方式,帶有強烈的暴力與征服色彩。以下從詞典角度分述其意:
-
單字釋義
- 俘 (fú):本義為在戰争中擒獲敵人。《說文解字》釋為“軍所獲也”。引申為戰俘、俘虜。
- 殺 (shā):本義為使生命終止,處死。《說文解字》釋為“戮也”。指結束生命的行為。
-
合成詞釋義
“俘殺”作為一個複合動詞,其含義并非“俘”與“殺”的簡單相加,而是特指在戰争語境下,對已俘獲(即失去抵抗能力)的敵方人員實施的處決行為。它強調的是對俘虜的殺戮,而非在戰鬥過程中擊殺敵人。例如:
- 《漢語大詞典》 收錄“俘殺”,釋義為:“俘獲并處死。”
- 《辭源》(修訂本)雖未直接收錄“俘殺”詞條,但對“俘”的釋義“擒獲,擄掠”和“殺”的釋義“殺戮,弄死”,結合古籍用例,可明确“俘殺”即指俘獲後殺戮。
-
語用特征
- 曆史語境:該詞多見于記述古代戰争、征伐、平叛等曆史事件的文獻中,反映了古代戰争的殘酷性和對待俘虜的特定方式。
- 對象明确:行為對象是已被俘獲的敵方人員(士兵、首領、民衆等)。
- 行為性質:是一種有目的的、針對俘虜的處決行為,區别于戰場上的格殺或在俘獲過程中的抵抗性擊殺。
-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俘殺”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或特定語境下對古代事件的描述中。其暴力色彩使其在日常語言中基本被淘汰。
參考來源:
- 許慎. 《說文解字》. (基礎字義來源)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合成詞釋義來源)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單字釋義及語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俘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fú shā(注音:ㄈㄨˊ ㄕㄚ)
- 含義:指在戰争中俘獲敵人後将其殺戮的行為,即“俘獲殺戮”。
曆史用例
- 《新五代史·梁臣傳·徐懷玉》記載:“懷玉以輕騎連擊破之,俘殺五千餘人。”,描述了五代時期将領徐懷玉在戰鬥中俘殺敵軍的場景。
- 明代起義案例:正德三年,李再萬起義失敗被俘殺後,其餘部繼續抗争。
語境分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沖突中的暴力行為,強調“俘獲”與“殺戮”的雙重動作,常見于史書或文獻記載。
相關詞語
注意事項
需注意,“俘殺”屬于曆史性詞彙,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且涉及暴力内容,需根據場景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五代史》或相關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卧百漏船班範棒子糊塗版築飯牛變故易常鼈懆步鬥踏罡長筭孱庸遲日傳柑代步誕詐端漸惡口額設發誓粉堵夠朋友觀者雲集荷鼻花間四友歡靥伽利略節夜疾雷不及掩耳警懼精制急人之困峻流開小會快快廉堂茂渥丏緣蓬山飄逸請泥黥彭青鵲寝寐七珍權位讓先三夫之言山妻邵圃麝衾順孫四膏穗子碎嘴碎舌同車完功無辔相罵小按小白長紅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