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疾雷不及掩耳的意思、疾雷不及掩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疾雷不及掩耳的解釋

比喻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六韬·軍勢》:“善者從而不擇,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舊唐書·李靖傳》:“今兵始集, 銑 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明 沉采 《千金記·破趙》:“暗度 陳倉 者,将 燕 、 齊 、 趙 、 魏 掠兵戰将一鼓而下,正所謂疾雷不及掩耳,預使萬軍背水為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疾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字面指突然響起的雷聲快得讓人來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或行動來得極其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常用于形容軍事行動或突發事件。

  2.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古代兵書《六韬·龍韬·軍勢》中的“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強調用兵需迅猛果斷。後世文獻如晉代傅玄的《傅子》也沿用此句,并衍生出變體“疾雷不暇掩耳”。

  3. 用法示例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如清代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生動體現其“突襲”之意。

  4. 近義詞與辨析
    與“迅雷不及掩耳”意義相近,但“疾雷”更強調“快而猛”,“迅雷”則側重“速度極快”,兩者可互換使用。

  5. 語法特點
    通常作定語或分句,如“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進攻”,多用于書面語境,表達事态緊迫或動作迅猛。

該成語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突發性,兼具形象性與實用性,是漢語中描述“措手不及”的經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疾雷不及掩耳的意思

《疾雷不及掩耳》這個詞形容事物發生得極快極猛,超過人的反應速度。就像閃電一樣,瞬間出現,聲音還未傳到耳朵卻已經發生完畢。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些事情發生得非常迅猛,令人措手不及。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疾雷不及掩耳》一共由4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疒(疔)、雨、手、耳。首字疒(疔)的筆畫數是5畫,雨的筆畫數是8畫,手的筆畫數是4畫,耳的筆畫數是6畫。

來源和繁體字

《疾雷不及掩耳》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故。根據史書記載,這是公元前475年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季康子和孔子的一次對話。當時,在季康子的宮廷裡,有一位侍衛獲罪被打,他向魯國國君訴冤,但季康子置之不理。孔子見狀,勸告季康子說:“疾雷不及掩耳,那個侍衛的傷口還在你眼前,為何心如止水?”這句話意味着雖然雷電發生的時間極短,但聲音未傳到耳朵卻已經發生完畢,被引申為形容事情發生極快。

在繁體字中,疾雷不及掩耳的寫法為「疾雷不及趕上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疾雷不及掩耳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上有些變化,但整體意思和解釋仍然相同。

例句

1. 這個事情發生得疾雷不及掩耳,我們沒有任何準備。

2. 手術進行得疾雷不及掩耳,病人眨眼間就恢複了意識。

3. 他的動作如疾雷般迅猛,敵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疾雷不及掩耳》相關的組詞有:疾如風、淩波微步、神出鬼沒。

與疾雷不及掩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迅猛、快如閃電、瞬間。

與疾雷不及掩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慢悠悠、步履蹒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