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疾雷不及掩耳的意思、疾雷不及掩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疾雷不及掩耳的解釋

比喻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六韬·軍勢》:“善者從而不擇,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舊唐書·李靖傳》:“今兵始集, 銑 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明 沉采 《千金記·破趙》:“暗度 陳倉 者,将 燕 、 齊 、 趙 、 魏 掠兵戰将一鼓而下,正所謂疾雷不及掩耳,預使萬軍背水為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疾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件發生極其迅速或行動異常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該表述源自古代軍事用語,後演化為日常表達,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詞義解析 “疾雷”指急速而至的雷鳴,“不及掩耳”強調速度快到無法做出反應。拆分釋義:

二、典故溯源 成語最早見于軍事典籍《六韬·龍韬·軍勢》:“善者從而不擇,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此處強調作戰時需把握時機,以迅捷攻勢使敵方喪失防禦能力。東漢班固在《漢書·蒯通傳》中亦用“疾雷不及塞耳”表述類似概念,印證該成語在古代語境中的戰術意義。

三、現代應用 當代語言使用中,該成語多用于描述突發事件或高效行動,例如:

四、權威釋義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為“疾雷不及掩耳”,标注其比喻義為“動作或事件突然發生,使人來不及應付”。中華書局《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成語在演變過程中與“迅雷不及掩耳”形成異形關系,兩者均被現代漢語接受為規範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疾雷不及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字面指突然響起的雷聲快得讓人來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或行動來得極其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常用于形容軍事行動或突發事件。

  2.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古代兵書《六韬·龍韬·軍勢》中的“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強調用兵需迅猛果斷。後世文獻如晉代傅玄的《傅子》也沿用此句,并衍生出變體“疾雷不暇掩耳”。

  3. 用法示例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如清代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七回:“給他們個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生動體現其“突襲”之意。

  4. 近義詞與辨析
    與“迅雷不及掩耳”意義相近,但“疾雷”更強調“快而猛”,“迅雷”則側重“速度極快”,兩者可互換使用。

  5. 語法特點
    通常作定語或分句,如“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進攻”,多用于書面語境,表達事态緊迫或動作迅猛。

該成語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突發性,兼具形象性與實用性,是漢語中描述“措手不及”的經典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正跋疐暴忽八七會議飙發兵馬籍敝帷不棄布色貙婁瓷宮從良耽昏電筒點穴雕篹帝像二次曲線粉米蝮蜪福征酤釀華葉獲成壺人井架欿憾廓通拉插蠟染霤軒苗子明竁明密銘志能着念家山破棚車鼓笛皮肉嘁哩喀喳啟寤衢鼓染濫瑞草魁失花兒試射爽心庶龜跆拳道鐵鼓頭領酴醿徒袒握遞忤逆相逢狹路俠思歇斯底裡犀骨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