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誓的意思、發誓的詳細解釋
發誓的解釋
[swear;vow;pledge] 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
指天發誓
發誓擁護憲法
詳細解釋
莊嚴地表示決心或提出保證。《法苑珠林》卷二十:“ 齊 文宣皇帝 時,有先師統上,家世 涼州 ,年至十三,發誓西行。”《三國志平話》卷中:“弟兄三人曾對天發誓,不求同日生,隻願同日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那位 伍大令 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絶不假手書吏家丁。”《詩刊》1983年第5期:“我暗自發誓:隻要還有口氣,就要使同胞們不再受窮。”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誓的解釋 誓 ì 當衆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誓師。誓詞。誓願。誓死。 表示決心的話:發誓。宣誓。立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發誓”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語言或行動莊嚴表達決心、承諾或保證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
指用語言(如誓言、誓詞)或行動(如儀式)表達對某事的堅定決心或承諾,通常帶有莊重的情感色彩。例如:“指天發誓要為烈士報仇”。
-
詞語結構
由“發”(表達)和“誓”(諾言)組成動賓結構,強調将誓言外化表達的過程。
二、使用場景
- 個人承諾:如友誼、愛情中的約定(例句:“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 社會契約:如宣誓擁護法律或制度(提到“發誓擁護憲法”)。
- 文化儀式:傳統中指天立誓或在神像前起誓,如桃園三結義、窦娥鳴冤等典故()。
三、文化内涵
在中華文化中,發誓不僅是語言行為,更被視為一種具有約束力的承諾。古人認為違背誓言可能招緻神明懲罰,例如《法苑珠林》記載的立誓西行故事。這種觀念體現了傳統文化對誠信的重視。
四、詞源演變
“誓”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解釋為“以言約束”,強調通過語言實現自我約束。現代漢語中,“發誓”與“起誓”“立誓”為同義詞,常用于書面和口語場景。
參考例句:
- 正式場合:“司射西面誓之”(《儀禮·大射儀》)。
- 日常表達:“我發誓永遠不跟你玩了”()。
如需進一步了解英文對應詞(如swear、pledge)或更多文化典故,可查閱及古籍原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誓(fā shì)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發誓是指以自己的名譽或神明的名義,鄭重地表示将要做某種承諾或保證,以表達自己的決心和誠信。發誓常常作為一種宣誓或誓言的形式,用于确保個人或團體的承諾能夠得到信守。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發》字的拆分部首為“又”,拆分筆畫為5畫;《誓》字的拆分部首為“言”,拆分筆畫為14畫。
來源和繁體
《發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是由“發”和“誓”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發”字表示發出、宣布的意思;“誓”字表示發誓、宣誓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發”字通常寫作「髮」,“誓”字通常寫作「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以篆書和隸書為代表的古代字體中,“發”字的寫法多種多樣,常常兼有發出、秀發的意思,形狀栩栩如生;“誓”字則以直線和彎曲相結合的形式書寫,寓意堅定而莊重。
例句
1. 我發誓,我會努力完成這個任務。
2. 他發誓要保護家人的安全。
3. 我們要發誓永遠銘記曆史,不讓悲劇重演。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宣誓、宣發、發言、信誓、誓言、毅然
近義詞:起誓、宣誓、許願、諾言、保證、宣言
反義詞:放棄、違背、失信、背棄、反悔、毀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