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懼的意思、警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懼的解釋

警戒恐懼。《漢書·董仲舒傳》:“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論》:“ 武帝 奮其雄材大略,而從容於聲色貨利之境,以泛應乎一日萬幾之繁,而不知警懼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啟超 《五州地理大勢論》:“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先之以告誡,繼之以警懼。” 老舍 《蛻》八:“鋪戶的人們七手八腳的把剛禦下的門闆又安上,而後警懼的,好奇的,立在門外,等着看飛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懼(jǐng jù)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警”和“懼”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因警惕、警覺而産生的畏懼或戒慎心理,強調對潛在危險或不良後果的敏感與防備。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次解析其詳細意義:


一、本義解析

  1. 警惕與戒懼的結合

    “警”本義為戒備、警覺(如“警戒”“警示”),“懼”意為害怕、憂慮(如“恐懼”“畏懼”)。二者結合後,“警懼”側重因意識到風險而主動保持謹慎,并伴隨心理上的不安感。

    例:身處險境時,他始終心懷警懼,不敢有絲毫松懈。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将“警懼”釋為“警惕戒懼”。

  2. 心理狀态的動态性

    與單純恐懼不同,“警懼”隱含由警覺觸發畏懼的過程,強調對外部威脅的認知與心理反應的聯動性。

    來源:《古漢語常用詞詞典》(中華書局)指出其含“因警而生懼”的遞進關系。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道德與行為層面的自省

    在儒家文化中,“警懼”常指道德自律,如《中庸》所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體現對言行過失的預防性憂懼。

    例:君子修身,常存警懼之心,以防微杜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引《後漢書·翟酺傳》:“安危之分,誠宜警懼。”

  2. 社會與政治語境中的危機意識

    用于描述統治者或群體對動蕩局勢的警覺,如史書中的“上下警懼”“朝野警懼”,凸顯對政權穩定或社會秩序的擔憂。

    來源:《資治通鑒》載:“時天下多故,百官警懼。”


三、近義詞辨析


四、權威文獻用例

  1. 《後漢書·孝順帝紀》:

    “災異屢見,朕甚警懼。”

    (釋義:帝王因天象異常而心生戒慎,體現對天命的敬畏。)

    來源:二十四史語料庫(中國曆史研究院)。

  2. 朱熹《中庸章句》注:

    “君子之心,常存警懼。”

    (強調修身需時刻保持警覺與敬畏。)

    來源:《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警懼”是漢語中表達由警覺引發深度憂懼的複合詞,兼具心理警示與道德自省的雙重内涵。其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與道德訓誡,現代語境中仍用于強調對重大風險的戒慎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

“警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分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警懼(拼音:jǐng jù)指警戒與恐懼,包含兩層含義:

二、出處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漢書·董仲舒傳》提到“天出災害以譴告之……出怪異以警懼之”,指通過異常現象警示統治者修正過失()。
    • 宋代陳亮評價漢武帝“不知警懼”,批評其沉溺享樂而忽視隱患()。
  2. 文學引用:

    • 蘇轼詩句“意欲警懼驕君悛”暗含勸誡君王之意();
    • 老舍《蛻》中描述民衆“警懼地觀望飛機”,體現對突發危機的緊張反應()。

三、語境解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潛在威脅的複合心理狀态,既包含理性層面的戒備(如政策警示),也包含感性層面的不安(如面對災難時的反應)。梁啟超曾用“上帝臨汝,先之以警懼”強調警示與敬畏的雙重作用()。

四、現代適用性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以表達對重大風險的防範意識(如“對氣候變化需懷警懼之心”)。

别人正在浏覽...

安驅八水閉塗超奇遲拙出分子淳固逴俗絶物次第大司點把點電磁場點用東榑都鹹二嫡繁體風風火火寡過管家婆骨膜國毀漢語拼音方案宦海婚書藿囊階緣借住羁魄機上肉連居禮禁林塢梨庶龍瑞木腸破走蒲劍佥然任從入計歃盟史料侍學睡生夢死熟研四人天騰達飛黃天日通軌同呼吸吐退望海台污卑無在蝦霸霞宮銜箠篠簜斜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