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恐懼。《漢書·董仲舒傳》:“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論》:“ 武帝 奮其雄材大略,而從容於聲色貨利之境,以泛應乎一日萬幾之繁,而不知警懼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啟超 《五州地理大勢論》:“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先之以告誡,繼之以警懼。” 老舍 《蛻》八:“鋪戶的人們七手八腳的把剛禦下的門闆又安上,而後警懼的,好奇的,立在門外,等着看飛機。”
“警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分析如下:
警懼(拼音:jǐng jù)指警戒與恐懼,包含兩層含義:
古代典籍:
文學引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潛在威脅的複合心理狀态,既包含理性層面的戒備(如政策警示),也包含感性層面的不安(如面對災難時的反應)。梁啟超曾用“上帝臨汝,先之以警懼”強調警示與敬畏的雙重作用()。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以表達對重大風險的防範意識(如“對氣候變化需懷警懼之心”)。
《警懼》是一個表示擔憂、畏懼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對某種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威脅感到恐懼和警戒。
《警懼》的拆分部首為言字底邊,包含9個筆畫。
《警懼》是現代漢語詞語,起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其繁體字為「警懼」。
《警懼》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大的變化,仍為「警懼」。
1. 面對未知的挑戰,他感到内心充滿了警懼。
2. 每當夜晚來臨,她對黑暗中的聲音總是感到一絲警懼。
3. 這個故事讓我對人性的丑惡感到了警懼。
組詞:警懼不安、警懼心理、警懼感
近義詞:恐懼、驚恐、畏懼
反義詞:寬慰、安撫、放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