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漸的意思、端漸的詳細解釋
端漸的解釋
猶開端。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杜傾邪之端漸。”《宋書·顔竣傳》:“多贍其求,則桀慠罔已,通而為節,則必生邊虞,不如塞其端漸,杜其觖望,内修德化,外經邊事。”
詞語分解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 漸的解釋 漸 (漸) à 慢慢地,一點一點地:逐漸。漸進。漸漸。漸次。漸悟。漸冉(逐漸)。防微杜漸。 加劇:疾大漸。 疏導:漸九川。 漸 (漸) ā 浸:漸漬。漸洳(浸濕)。漸染。漸仁摩誼(用仁義之道感化教育
專業解析
"端漸"是一個較為書面化且在現代漢語中不常用的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端”和“漸”的本義及組合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和古籍用例,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端漸”意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端、起始與漸進的過程。它強調事情并非突然發生,而是有一個從細微、不明顯之處開始,逐步發展演變的過程。
- “端”:本義指事物的開頭、起始。《說文解字》:“端,直也。”引申為發端、開端。
- “漸”:本義指浸染、流入。《說文解字》:“漸,水也。”引申為逐步發展、漸進的過程,如“循序漸進”、“防微杜漸”。
二、古籍用例與釋義佐證
此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用以描述事物變化的初始與漸進性: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在注解《中庸》時涉及相關概念):常用來闡釋道德修養或事物發展需從細微處着手,逐步積累的道理。雖非直接使用“端漸”一詞,但其思想核心(如“慎獨”、“緻中和”始于微小之端并漸次擴充)與此詞義高度契合。這體現了儒家對事物發展“端漸”特性的深刻認識。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相關論述。
- 古代哲學與修身文獻:常蘊含“端漸”思想,強調觀察、防範或培育事物需在其初始、微小的階段(“端”)就開始,并認識到其發展是一個漸進(“漸”)的過程。例如,“防微杜漸”這一成語就生動體現了對“端”(微)和“漸”(漸)的警惕與幹預。
三、現代理解與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端漸”一詞本身已極少獨立使用,屬于較為生僻或古雅的詞彙。其含義主要體現在:
- 對古文的解讀:在閱讀和理解包含此詞的古代文獻時需要掌握其義。
- 對相關哲學、文化概念的闡釋:其蘊含的“起始-漸進”發展觀,仍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修身、治國、自然變化等思想的重要視角。
- 方言或特定領域:可能在個别方言或非常專業的學術讨論中有零星使用,但非通用詞彙。
總結
“端漸”指事物發端之始及其逐步演進的整個過程,強調變化的起始性(端)與漸進性(漸)。它多見于古籍,用以描述道德修養、事态發展或自然變化的初始與累積特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在現代漢語中,其獨立使用已罕見,更多作為理解古文和傳統文化的一個概念存在。
來源依據:
- 釋義核心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對“端”、“漸”的單字釋義及合成詞義的考釋。
- 古籍用例思想參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點校本)對《中庸》相關章節的注解。
- 概念應用背景參考對中國古代哲學及文化的研究通識。
網絡擴展解釋
“端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解釋
端漸(duān jiàn)意為“開端”或“起始階段”,指事物發展的初始狀态或苗頭。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于強調對不良趨勢的警惕與防範。
出處與用法
- 晉代典籍:葛洪在《抱樸子·疾謬》中提出“杜傾邪之端漸”,意為杜絕邪惡的開端,體現了預防為先的思想。
- 南朝《宋書》:顔竣在讨論外交政策時提到“塞其端漸”,主張通過遏制潛在危機來維護國家安定。
應用場景
- 古代政治:多用于治國策略,強調防微杜漸(如《宋書》中阻斷外患苗頭的建議)。
- 文學描述: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如中用于描述植物形态的“兩端漸細”)。
相關概念
注意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逐漸顯露”,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拜禱百遶闆閣崩隤聰惠蛾眉螓首訪樂方厲翻意封熂幹用膏面根缽子恭請功首寒慘慘旱澇保收猴急膠漆交嗟味靜者棘牆恪忠苦幹藍田猿人量氣纚聯林岫螺蜯碼目馬鞅寞寂片言隻語漂泊杞梁妻傾棄青腫虬珠仁勇塞性生個子升濟生銀十萬火速司味撻胫特有屬性菾菜填湊體議銅字外陰王漿無腸無人不知烏紗巾舞靴伍胥濤線報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