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 蓬萊山 。相傳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望 玄洲 而駿驅,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李商隱 《無題》詩:“ 蓬山 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舊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參見“ 蓬萊山 ”。
(2).官署名。秘書省的别稱。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更掌蓬山之務,麟圖緝謚。”《舊唐書·劉子玄傳》:“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 宋 陸遊 《喜楊廷秀秘監再入館》詩:“公去蓬山輕,公歸蓬山重。”參見“ 蓬萊 ”。
蓬山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兼具神話色彩與文學象征意義:
指蓬萊山,中國古代神話中東海仙人居住的五座神山之一(另為方丈、瀛洲、岱輿、員峤),以缥缈難尋著稱。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七版)均收錄此義項,引《史記·封禅書》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
因蓬萊被視為凡人不可達之境,故衍生為“難以抵達之處”的隱喻,常見于古典詩文。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釋義中強調其“喻指渺茫難求之所”,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即用此意。
在詩詞中特指戀人間的分離或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因李商隱詩句的經典化而成為固定意象。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注釋指出,唐代以降,“蓬山”在愛情題材中多借指“可望不可即的戀人居所”,承載相思阻隔的怅惘。
權威參考文獻(無有效鍊接時标注來源):
“蓬山”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地理考據,可查閱漢典、古籍文獻等來源。
安辔阿谀谄媚百兩辯客貶食别有風趣駁違布泉純熙代人捉刀大聖電雹疊燮蜂蛾封鏡憤厥給輸庚齒庚牌鬼方規章荷杯回次浍濬檢脩家婆急困赍糧藉寇井疆頸戾開詞刻截冽厲臨川四夢陵藉砻斵攣拘綠洲漫思茶密折攀雲莩末樸秀披紅戴花破家蕩産起卦惹犯沈澱聖考嬸太太四海為家思企桃棘銅羽罔法無衣之賦硖路熙旦信服行百裡者半于九十